4 文化现代化的学术支撑是文化学(第6页)
[170]《论语·子路》。
[171]《论语·阳货》。
[172]《论语·宪问》。
[173]《论语·里仁》。
[174]《论语·卫灵公》。
[175]《论语·季氏》。
[176]《论语·述而》。
[177]《孟子·梁惠王上》。
[178]《新语·道基》。
[179]《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80]《汉书·董仲舒传》。
[181]参见张岂之:《关于先秦时期人文精神的几个问题》,载《光明日报》,1996-9-17。
[182]庞朴:《中国人文精神(论纲)》,载《光明日报》,1986-1-6。
[183]参见李宗桂:《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载《哲学研究》,1994(10)。
[184]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论纲)》,载《光明日报》,1986-1-6。
[185]庞朴:《人文主义与中国文化》,载《文史知识》,1987(1)。
[186]董乐山:《“人文主义”溯源》,载《文汇读书周报》,1994-7-9。
[187]牟宗三:《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人文主义的完成》,载《道德的理想主义》,151~185页,台北,学生书局,2000。
[188]参见唐君毅:《世界人文主义与中国人文主义》《现代世界文化交流之意义与根据》,载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41~57页,401~434页,台北,学生书局,1988。
[189]参见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载《哲学研究》,2001(1)。
[190]借用1998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的主题报告的话。
[191]参见覃光广等主编:《文化学辞典》,155~156页,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192]参见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载《张岱年全集》,第5卷,419页。
[193]参见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载《张岱年全集》,第7卷,379页。
[194]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精神》,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95]参见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349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96]从实际情况看来,近代以唯政治思维为特征的民族精神,影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头三十年。真正意义的以唯经济思维为特征的当代民族精神,形成于改革开放以后。
[197]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345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198]同上书,345页。
[199]钱穆:《中国文化精神》,台北,三民书局,1973。
[200]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01]王四达:《从“凤凰来仪”到“浴火重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反思与近代变革》,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02]钱穆:《中国文化精神》,15~16页。
[203]参见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精神》。
[204]王四达:《从“凤凰来仪”到“浴火重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反思与近代变革》,309页。
[205]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期,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是近代;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现代。前者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另一种意见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都是近代,理由是整个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是一样的,而判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根据,关键在于其社会性质。因此,中国近代史,应当“近”到1949年。我认为两种说法各有道理。由于本文所论涉及清末和民初,故在这里使用“近现代”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