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其特征(第2页)
[3][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1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德]黑格尔:《历史哲学》,6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5][德]黑格尔:《小逻辑》,30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德]黑格尔:《小逻辑》,38页。
[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4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8][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1—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9]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9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0][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6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美]F·R·斯特恩编:《历史的多样性》,转引自[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1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51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14]马克思:《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5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7][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26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8]参见[美]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9][法]巴尔特:《符号学原理》,5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0]W。H。Meil,MythistoryandOtherEssays,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6。
[21][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94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2][英]霍布斯鲍姆:《徘徊于寻求普遍性与寻求认同性之间的历史学家》,见《新大陆VS。旧大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3]K。WiheKillingtohWalsh,1994。
[24][法]利科:《历史与真理》,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5][荷]安克斯密特:《为历史主观性而辩》(下),载《学术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