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辩证法角度

杨耕其他已完结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本书力图站在现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文本,用现代实践经验、科学成果和哲学精神重新阐述已经成为“常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深入挖掘原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或未被重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充分展开唯物史观创始人有所论述、尚未详细论证、充分展开,但又是现时代日益凸现、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问题,并使之上升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最新章节:二 社会科学方法的六大范式及其特征

更新时间:2025-11-26 15:58:21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最新章节

二 社会科学方法的六大范式及其特征
一 社会科学方法的独立化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第十一章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
六 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五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方法论意义
四 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
三 从世界历史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二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一 世界历史范畴的界定
第十章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东方社会的命运
四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人文取向 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三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全面实现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章节目录

写在前面
序言
导论 历史哲学 从缘起到后现代
一 历史哲学的形成及其合法化
二 现代历史哲学的三大流派及其异同
三 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其特征
第一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的由来及其实质
二 唯物主义历史观属于历史哲学范畴
三 实践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四 历史认识论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五 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第二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和理论基础的演变
一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史进程
二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维逻辑
三 哲学的贫困 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四 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唯物史观道路的同与异
五 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
第三章 社会和自然
一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与现实基础
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 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
四 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五 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六 实践 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
第四章 个人和社会
一 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
二 实践 人的存在方式
三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 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及其关系
五 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有机体的特征
一 实践 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 社会有机体的内涵
三 考察社会有机体的四种角度
四 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
第六章 社会结构和实践活动
一 社会结构 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二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三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四 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历史过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三 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四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五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与派生形态
六 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与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
七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第八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和特征
一 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
二 历史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四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第九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文取向
一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
二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进程
三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全面实现
四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人文取向 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第十章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东方社会的命运
一 世界历史范畴的界定
二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三 从世界历史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四 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
五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方法论意义
六 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第十一章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
一 社会科学方法的独立化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 社会科学方法的六大范式及其特征
三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与唯物史观的实践反思方法
四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与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方法
第十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一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课题设计
二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资料分析
三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模型解释
第十三章 科学抽象法 社会研究的根本方法
一 科学抽象法的内涵
二 科学抽象法的基本环节 起点范畴中介范畴和终点范畴
三 科学抽象法的根本原则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四 科学抽象法的具体运用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第十四章 从后思索法 历史认识论的根本特征
一 从后思索法的提出
二 从后思索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 从后思索法的基本内容
四 从后思索法的现代意义
附录一 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1
附录二 建构哲学空间 雕塑思维个性1
附录三 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1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主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批判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后记
第六章 社会结构和实践活动
一 社会结构 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二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三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四 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历史过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何谓自然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