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

瞿林东著其他已完结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20世纪以来百余年的中国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变革最为深刻、成就甚为巨大的时期,《中国史学史纲》意在表明追求“通”的目标,试图阐明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变革、发展和成就,既表明中国史学的走向,也便于通过提出问题,表明这是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中国史学史纲要pdf  中国史学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史学史纲要在线阅读  中国史学史纲要  中国史学史纲pdf  中国史学纲要读后感  中国史学史纲要宋衍申  中国史学史纲要王树民pdf  

最新章节:出版说明

更新时间:2025-11-26 16:16:38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最新章节

出版说明
新版跋
参考文献
第五节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的启示
二时代精神的彰显
第四节 史家风采和时代精神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
二新历史考证学思潮
第三节 史学思潮及其影响
二几个基本规律
第二节 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
二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章节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二史学是什么
三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
二史学史的任务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制度和私人著史
二修史机构的发展
三私人著史的成就
第四节 中国史书的特点
二内容的丰富性
三形式的多样性
第五节 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
二史学思想
第六节 史学和社会
二史学的社会作用
二史学的社会作用02
第一章 史学的兴起先秦史学
第一节 史学的源头
二传说中的古史踪影
第二节 史学萌芽于官府
二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书诗和国史
三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三节 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
二上下洽通详而有体
三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
第四节 东观汉记和汉纪
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
第五节 史学的多方面成就
第三章 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
第一节 史学多途发展的面貌
第二节 正史撰述的发展
二续汉书八志后汉纪和后汉书
三三国志和三国志注
四宋书南齐书和魏书
第三节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第四节 家史谱牒和别传
第五节 历史思想的特点
二论神灭
三评人物
第四章 史学在发展中的转折与创新隋唐五代史学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
二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三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
四国史谱牒和礼书
第二节 史通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三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说
第三节 通典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
二关于社会结构认识的新发展
三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的成熟
四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和传统门阀观念的冲突
五通典史论的特色
第四节 通史撰述历史笔记和其他史学成就
二历史笔记的勃兴
三唐书和唐会要
四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撰述
第五节 历史思想的发展
二君主论的发展
三封建论及关于国家起源历史进程的新认识
四民族论及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
第六节 史家主体意识的增强
二关于对修史制度的审视
三关于信念良史及价值观念
四关于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
第五章 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的深化宋辽金史学
第一节 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
二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撰述
三关于史家之忧的思考
第二节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
二资治通鉴在表述上的艺术性
三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
四资治通鉴纲目和通鉴纪事本末
第三节 通志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二以会通为主的史学思想
三通志略的史学价值
第四节 正史和会要
二新唐书的特点和成就
三会要体史书的增多
第五节 本朝史撰述的发展
二徐梦莘和三朝北盟会编
三李心传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第六节 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
二目录学的新成果
三金石学的创立
第七节 宋代史学批评的繁荣
二曾巩和洪迈的史学批评
三叶适的史法之议和朱熹的读史之论
四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
第八节 辽金史学的民族特色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
二辽代史学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三辽代史学与民族融合
四金代史学与科举考试
五纂修实录和编撰辽史
六金代末年的史学成就
第六章 多民族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元代史学
第一节 蒙古秘史及其他
二圣武亲征录和元朝名臣事略
第二节 通鉴学的发展和通鉴胡注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