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第2页)
[5]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五《儒林·萧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16页。
[6]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页。据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于文字略有订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66~467页。
[7]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页。
[8]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52页。
[9]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国史部·恩奖》,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6348页。
[10]参见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及卷二《高祖纪下》、卷四《炀帝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56页。
[11]魏徵等:《隋书》卷六《礼仪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5页。
[12]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92页。
[13]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67页。
[14]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25页。
[15]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03页。
[16]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25页。
[17]郑樵:《通志》卷六十五《艺文略三·史类五》正史类,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72页。
[18]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63页。
[19]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晋书二·总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39页。
[20]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092页。
[21]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2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经籍考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627页。
[2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二《令狐德棻传》附《李延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6页。
[24]赵翼:《陔余丛考》卷八“南北史原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47页。
[25]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三十五至卷四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64~652页。
[26]《隋书·王劭传》、《史通·古今正史》、《新唐书·艺文志》正史类均作80卷。
[27]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44页。
[28]魏徵等:《隋书》卷六十九《王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09页。
[29]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国史部·恩奖》,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6438页。
[30]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五《褚遂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25页。
[31]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39页。
[32]杜佑:《通典》卷四十一《礼一》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22页。
[33]房玄龄等:《晋书》卷十九《礼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79页。
[34]魏徵等:《隋书》卷六《礼仪志一》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6页。
[3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十一《礼乐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9页。
[36]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8页。
[37]刘知幾:《史通》卷二十《忤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55页。
[38]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
[39]刘知幾:《史通》原序,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页。
[40]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