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第4页)
[77]参见杜佑:《进〈理道要诀〉表》、《理道要诀》序,《玉海》卷五十一,台北:大化书局,1978年,第1018页。
[78]杜佑:《通典》卷七《食货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3页。
[7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86~5087页。
[80]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刘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23页。
[81]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九《陆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818页。
[82]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一《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08页。
[83]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四十五《与元九书》,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62页。
[84]孙星衍:《元和郡县图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07页。
[8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2页。
[86]杜佑:《通典》卷三十一《职官·王侯总叙》,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49页。
[87]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779页。
[88]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礼八·立尸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355页。
[89]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一·边防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979页。
[90]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08页。
[91]杜佑:《通典》卷一百六十六《刑法四·杂议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287页。
[92]参见杜佑:《通典》卷七十四《礼三十四·总叙》,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015页。
[93]杜佑:《通典》卷四十《职官二十二》卷末附记“省官议”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09页。
[94]杜佑:《通典》卷十二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95页。
[95]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一·边防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979页。
[96]萧子显:《南齐书》卷九《礼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17页。
[97]房玄龄等:《晋书》卷十九《礼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79页。
[98]魏徵等:《隋书》卷六《礼仪志一》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5页。
[99]杜佑:《通典》卷四十一《礼一·礼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22页。
[100]杜佑:《通典》卷五十九《嘉礼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74~1675页。
[101]杜佑:《通典》卷七十六《军礼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068页。
[10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十一《礼乐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7页。
[103]参见李之勤:《杜佑的历史进化论》、陈光崇:《杜佑在史学上的贡献》,《中国史学史论集》(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0~200页。拙作《论〈通典〉在历史编纂上的创新》、《论〈通典〉的方法和旨趣》,《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49~290页。
[104]杜佑:《通典》卷五十六《礼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73页。
[105]杜佑:《通典》卷四十五《礼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56页。
[106]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礼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355页。
[107]杜佑:《通典》卷十八《选举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56页。
[108]杜佑:《通史》卷三十一《职官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50页。
[109]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封建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48页。
[110]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8页。
[111]杜佑:《通典》卷一百六十六《刑法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286页。
[112]杜佑:《通典》卷一百六十九《刑法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