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史学的多方面成就(第3页)
[69]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676~1677页。
[70]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364页。
[71]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283页。
[72]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491页。
[73]司马迁:《史记》卷十一《孝景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64页。
[74]司马迁:《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403页。
[75]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504页。
[76]司马迁:《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916页。
[77]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84页。
[78]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603页。
[79]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论:“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司马迁认为那是久远的古代了。
[80]司马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618页。
[81]司马迁:《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641、3981页。
[82]司马迁:《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829页。
[83]司马迁:《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915页。
[84]司马迁:《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序:“五年之间,号令三嬗。”今从《自序》。
[85]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044页。
[86]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90页。
[87]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438页。
[88]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730~1731页。
[89]《周易正义·系辞下》,《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6页。
[90]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8~2519页。
[91]如《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后论:“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史记》卷二十六《历书》序:“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但这不是《史记》思想的主流。
[9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35页。
[9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74页。
[94]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044页。
[95]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99页。
[96]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3页。
[97]司马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序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618页。
[98]《后汉书·班彪传》、《史通·古今正史》作“后传”,据《班彪传》所载班彪“略论”,当作“后篇”;《古今正史》谓65篇,不知所据,不取。以下同引《后汉书·班彪传》者,不另注。
[99]班固:《汉书》卷一百上《叙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205页。以下同引《汉书·叙传上》者,不另注。
[100]参见《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的“出版说明”。
[101]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84~2785页。
[102]刘知幾:《史通》卷一《六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0~21页。
[103]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传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86页。
[104]班固:《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61页。
[105]章学诚:《章学诚遗书》补遗《又与史余村》,《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614页。
[106]班固:《汉书》卷一百下《叙传下》后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271页。
[107]参见范晔:《后汉书》卷三《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7~138页。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73页。
[108]班固:《汉书》卷八《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