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史学的多方面成就(第2页)
[29]贾谊:《新书·过秦论》,阎振益、钟夏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页。
[30]班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37页。
[31]班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44~2245页。
[32]贾谊:《新书·时变》,阎振益、钟夏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7页。
[33]班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赞,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65页。
[34]班固:《汉书》第四十九《晁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96页。
[35]班固:《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3页。
[36]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259页。
[37]班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赞,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65页。
[38]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95页。
[39]班固:《汉书》卷四十九《袁盎晁错传》赞,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03页。
[40]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73页。
[41]班固:《汉书》卷一百下《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235~4236页。
[42]关于司马迁的生卒年问题,历史学界有多种说法,迄无定论,作者姑取此说。
[4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70~3971页。
[44]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78页。
[45]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3页。
[46]参见程金造:《史记名称解》,《史记管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40页。
[47]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99页。
[48]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001页。
[49]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7页。
[50]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73、3984页。
[51]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三《礼书》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369页。
[52]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后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亦从此说。
[5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99页。
[54]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99页。
[55]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99页。
[56]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99页。
[57]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73、3998页。
[58]参见《史记》各篇后论(即“太史公曰”),司马迁往往于“余读”某书、“余观”某书中,道出其所参考的种种文献。
[59]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饮冰室合集》第六册专集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9~20页。
[60]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45页。
[61]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24页。
[62]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90页。
[63]司马迁:《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15页。
[64]司马迁:《史记》卷十《孝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41~542页。
[65]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706页。
[66]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67]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763页。
[68]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