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史学的社会作用(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1]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史学》,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58页。

[32]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资治通鉴》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9页。

[33]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叙,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页。

[34]阮元:《十驾斋养新录》序,《十驾斋养新录》卷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1页。

[35]章学诚:《章氏遗书》补遗《上朱大司马论文》,《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612页。

[36]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九《家书二》,《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2页。

[37]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九《家书三》,《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2页。

[38]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6页。

[39]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九《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1页。

[40]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下》,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9页。

[41]参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261~278页。

[42]参见杨翼骧《中国史学史绪论》一文,其中有专题论到“过去对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杨翼骧:《中国史学史绪论》,载《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1期。

[43]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6~1327页。

[44]刘知幾:《史通》原序,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页。

[4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马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65页。

[46]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674~7676页。

[47]《史略》卷四有“史略”一目,与史表、史钞、史评并列。其所著录诸“略”,如《三史略》、《后汉略》、《魏略》等,均可视为某一方面的简史。据此,亦可说明《史略》一书的性质。

[48]洪迈:《容斋随笔·容斋四笔》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11页。

[49]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三笔》卷四、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58、571页。

[50]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易教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51]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0页。

[52]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7页。

[53]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申郑》,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4页。

[54]赵翼:《廿二史札记》小引,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页。

[55]陈垣:《陈垣史源学杂文》前言引陈垣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页。

[56]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序,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85页。

[57]参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分论三《文物的专史》之第四章中的“史学史的做法”一节,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261~278页。

[58]参见[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译者前言,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3页。[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所收意大利文第一版序,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4页。

[59][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4页。

[60][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6页。此处作“历史思想”,前引文作“史学思想”,二者迥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