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人物(第3页)
[48]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03、2725页。
[49]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05页。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932页。
[50]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44页。
[51]沈约:《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29页。
[52]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85页。
[53]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12~1213页。
[54]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86页。
[55]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22页。
[56]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29~1630、1646页。
[57]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06~2007页。
[58]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45~2547页。
[59]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88~2590页。
[60]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665页。
[61]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10页。
[62]范晔《后汉书》90卷,连同子卷为100卷;《续汉书》志由刘昭厘为30卷,故合为130卷。
[63]姚思廉:《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2页。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后汉书》书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页。
[64]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7页。
[65]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后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93页。
[66]陈寿:《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嗣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51页。
[67]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页。
[68]陈寿:《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7页。
[69]刘熙载:《艺概》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页。
[70]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5页。
[71]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14页。
[72]陈寿:《三国志》卷十三《魏书·锺繇华歆王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18页。
[73]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徐胡二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44页。
[74]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8页。
[75]陈寿:《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4页。
[76]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刘二牧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0页。
[77]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一《后贤志》,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849页。
[78]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05页。
[79]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咸丰己未二月初三日”,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第917页。
[80]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六“裴松之《三国志注》”,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