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选文 四书章句集注序(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45],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毫发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南宋)朱熹著。万安伦,杜建君据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孟子序说》点校。

【导读】

本文共选择了四书章句的四篇序言,皆出自《四书章句集注》,作者是南宋的朱熹。这四篇序分别是《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论语序说》《孟子序说》。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号文,后世称为朱文公。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当时最博学的学者。儒学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能享祀孔庙,受儒教祭祀的儒学大家。朱熹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19岁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注重书院建设。曾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从事教学近50年。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的作用和影响仅次于孔子。朱熹一生著述颇多,在对于前代经典著述的保存、整理、出版、发扬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一生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朱学”对后世的中国社会发展,乃至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发展都有巨大影响。

《大学章句》是朱熹为《大学》这部经典所作的注释。《大学》是四书五经中排在第一位的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章句序》是朱熹在《大学章句》这部分前面加的一篇序言。

《大学章句序》可以看作朱熹总结南宋以前的中国教育史纲,其中主要是以五个人物(孔子、曾参、孟子、程颢、程颐)的历史功绩,简洁地勾勒出儒家教育思想的传承概略。这篇序言以回顾历史经验为主线,阐述了朱熹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强调了教育的崇高地位,提出了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一些观点,指出了社会安定与动乱对教育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序言短小精悍,有着重要的思想和启示意义。

在文章中,朱熹讲述清楚了《大学》传播传承的一系列过程。《大学》之书,是古代的大学用来教育人的法则纲领。然而周代以后,礼法便衰落了。虽有孔子这样的圣贤,且有三千弟子追随他,但到了孟子故去以后,《大学》的精髓便消磨殆尽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经历的大的文化劫难,对《大学》的毁坏到了极点。直到程颢、程颐两夫子出现,他们能够承接孟子的传统,开始诚实地尊崇信奉且发扬它。然后编写文字,归纳要旨,使得《大学》的要义能够再次重现于世。到了朱熹这里,由于“二程”撰写的书不少已经散佚于世,因此由他进行了采集,补充了里面的缺漏。

与《大学章句序》类似,《中庸章句序》成书于朱熹晚年时期。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朱熹的思想渐渐成熟。这篇文章中,朱熹阐释了何为“中庸”,强调了著名的“十六字真言”,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他论述了“道统”与“道心”,“中”与“庸”,“戒惧”与“慎独”,“诚身”与“明善”,以及“尽性”“存心”与“致知”的关系。总之,这篇文章是朱熹将《中庸》作为一篇研究宇宙自然的本质的文章来加以推荐的。他从人的本性本心挖掘,强调“执中”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对于后世陆九渊、王阳明等大儒的思想都有很深的影响。

至于该书的流传过程,朱熹在文章后部分提及:在那些上古圣贤、君主得到“道”以后,孔子将其继承并传播开来。他的弟子颜回和曾参能较好地领悟。而到了子思那里,异端学说已经兴盛,“道”已经很难传承了。子思恐怕时日愈久远则道统的真正学问也会流失愈多,所以按照尧舜相传的关于“道”的本来之深意,加之平日从父辈和老师之处所得到的见闻,相互参照演绎,作成《中庸》一书,将道统的精髓诏告于后世的学者。后来到了孟子之后,该书精要已经渐渐遗失了。好在“二程”续接上了圣学的血脉。然而却因为内容大多出自“二程”门人之手,不仅失去了一些精要,还沾染了一些老佛学说的论调。因此朱熹自幼研读,反复思考,与志同道合者重新编纂,按照此书所论之主旨,分成不同的章节来加以注解,使其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凡是所论说到的,不管同或异,得或失,即使曲折蜿蜒也要保证流畅,虽是旁敲侧击却最终可以精一通达,使得各个方面达到了应有的高度,且有各自的要旨。

这篇序记述了“中庸”思想的传承过程,对我们了解该书出版传承过程及相关成就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果说《大学章句序》和《中庸章句序》主要介绍了两本书的内容,流传过程,那么《论语序说》和《孟子序说》则主要介绍孔子和孟子两位夫子的生平以及编书经过。在《论语序说》中,朱熹系统地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编著贡献。孔子自幼就表现出对礼仪的爱好,常常摆出各种祭祀礼仪用品来做游戏。成年之后周游列国,仕途不顺,四十二岁那年遭遇季氏僭越,于是退隐整理《诗》《书》《礼》《乐》,广收弟子。此后虽偶有从政,但却颠沛流离于列国之间。到了鲁哀公十一年丁巳,孔子已六十八岁了。鲁国最终没能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谋求官职,于是就整理《书传》《礼记》,删正《诗》《乐》,编撰《易·彖》《说卦》《文言》等。鲁哀公十四年庚申,鲁国在西边狩猎获得麒麟,孔子开始撰写《春秋》。

《论语序说》展现了孔子对于《诗》《书》等经典古籍保存与发展的贡献,同时也提及了《论语》一书的流传,版本之间的异同。对于我们了解孔子对于先秦时期出版物、出版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具有很大的帮助。

选文最后一篇《孟子序说》,先引用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对孟子做了整体介绍;接着引用了韩愈的言论,展现出了孟子对于杨墨学说的批判及其在儒家道统传承中的特殊位置;然后借助二程言论,展现出孟子性善论、养气说的价值;最后又借杨时之言,将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归结到心性论上。这一系列论证,展现了儒家思想发展越发成熟完善,且与老佛学说从针锋相对到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显示出儒学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趋势。

通过《孟子序说》可以看出,在儒学的传承中,孟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思想的精髓要义他大多能够领会,而在他之后,儒家的一些思想精髓都流失了,很多外道杂说则混淆其间。孟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纷争,纵横捭阖的大争之世,孟子的学说生不逢时,往往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被君王采纳。所以便“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著书立说,传承儒家思想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四书章句集注》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做了具体的阐述,朱熹在其中系统地论述了道、理、性、命、心、诚、仁、义、礼、智、格物、致知等理学范畴及其关系,既做到了精准辨析,也普及开来,应用到人伦之中。所选的四篇序是整本书提纲挈领的精要所在,其中也记述了大量的出版活动、出版物的传承发展等内容,在古代出版研究领域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文献价值。

(杜建君)

[1]禀:天赋。

[2]寖(jìn):渐渐。

[3]节目:指课业内容。

[4]彝伦:伦常、道理。

[5]俛:通“勉”,尽力。

[6]陵夷:衰败,走下坡路。

[7]曾氏:指曾子。

[8]沈痼:用以比喻积久难改的陋习积弊。

[9]五季:五代十国。

[10]程氏两夫子:指程颢、程颐。

[11]私淑:是指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受其影响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