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书体(第2页)
以上文章悉选自《书断》上卷。作者是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其生卒年月不详,主要活动于唐开元(713—741)年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于世,皆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其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至于张怀瓘本人书法,其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书断》是一部书法品评论著。该书初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成于开元十五年(727)。所录皆古今书体及书家人名,各述其源流,定其品第,记述颇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述各种书体特点及发展源流;中、下卷以“神、妙、能”三品列历代书家传记并评论书法优劣得失,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书断》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十种书体,分述其所本,各系之以赞。
古文者,始于仓颉造字。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星宿之势,俯察龟鸟之迹,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谓之古文。古文又称“书契”。书契的出现结束了上古时代人们结绳记事的历史。时人多以古文立契、盟誓,君臣之大约,盟军之誓言,以及一分为二的虎符等信物,皆依托古文的出现,从而摆脱了人与人之间“口说无凭”的困窘。古文产生于黄帝时代,经尧、舜推波助澜,至于周公相成王时,已用古文造《尔雅》。秦嬴政统一六国后,焚烧先典,古文绝矣,偶见于坏宅石匣或先秦陵冢。
夫大篆、籀文、小篆三者,渊源颇深。大篆由周宣王太史官史籀所创,由古文演变而来。大篆字形与古文或同或异。秦时赵高善大篆,曾教秦始皇少子胡亥书。始皇焚书坑儒后,留下的大篆书体只有《周易》与史篇。籀文,亦由史籀所创,字形与古文、大篆相差无几,后世以其名唤此书体,即“籀文”。小篆,由秦国丞相李斯在大篆、籀文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不宜秦文的六国文字,统一使用小篆,故亦称“秦篆”。战国末期,青铜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小篆除出现于竹简木牍出版载体外,还多铭题钟鼎,或用符印,至今仍见。
至于八分、隶书二者相生相依,八分在前,隶书在后,由是演变。八分体的创始者为秦时上谷人王次仲。相传王次仲自幼聪慧,尚未成年就把繁琐的古文改为便捷的八分体,始皇帝因此三征王次仲入仕,未果。始皇大怒,令人抓捕王次仲,途中王次仲化而为鸟,鸟翼化而为山。八分体因为与隶书字形相似,所以多被混为一谈。实则不然。作者认为,八分体简化于古文,而隶书又简化于八分,类父子一脉相承矣。而隶书的创始人则是秦下邽人程邈。程邈早年为衙县狱吏,后获罪入狱。在牢狱中苦思十载,乃创隶书。隶书在篆书基础上,把小篆删繁就简,又把其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这样书写起来就更加便捷。然隶书虽产生于秦,却只用于官司刑狱,至汉和帝时《三苍》问世,隶书才走向鼎盛。八分与隶书的出现,体现了文字衍变便捷化的趋势。而文字之便捷化,亦属社会发展之需要。故云,出版符号的字里行间可窥见历史一二。
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四类书体均出现于汉代,且多见后汉。章草,由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东汉明帝时走向鼎盛。魏文帝时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后世张芝喜章草而学焉,转精其巧,集草书之大成,故亦有人把二者混之。然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书乃章草之捷,二作者相隔百年许,岂能混同?至于行书,后汉颍川刘德昇于楷书、草书之间创之。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三国时期,钟繇、胡昭将其推广,尔后王羲之、献之,造其极焉,谓之集大成者。作者对“二王”行书的评价为“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虽诸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为遒拔。”飞白书,由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所创。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时汉魏宫阙题字,常见于飞白。羲之、献之,同为飞白书集大成者。至于草书,由后汉张芝所创。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一前一后,文脉相传。张芝学崔瑗、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乃成今草。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故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以上四种文体,衍自前文,便捷易写,或出于西汉,或见于东汉,皆盛于后汉,绝非偶然。汉代前,出版载体多为甲骨钟鼎,竹简木牍,抑或绢帛。或繁重,或昂贵,篇幅抑之,内容限之,凝神书写已属不易,更何况潦草张狂乎?然西汉时初现造纸术,至后汉蔡侯改良,终成“蔡侯纸”。蔡侯纸实乃汉字衍变的重要因素。况两汉时期,盛衰更迭,大事频仍,多见诗赋、书画大家;前启文景,后至三国,激扬文字,璨若星河。何以先秦少之而独汉多乎?盖是翩翩一纸也;然秋毫之躯何以记十年生死、百年兴衰,载千古帝王、万古日月?盖是纤纤一书耳。以此之小,承彼之大;以我之轻,载汝之厚;以己物之海量,容天下之万川。此乃《书断》十种字体衍变之启迪,或亦是未来出版载体发展之趋势。
(梁家楠)
[1]案:查考。
[2]奎星: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十六颗星,相传是主宰天下文运的大吉星。
[3]龟文:龟背的纹理。
[4]《孝经援神契》:汉代的一种谶纬之书。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
[5]分而为义:分开来叙说。
[6]文:最初的象形文字。
[7]母子:本源。
[8]形声、会意:皆为造字方法,属于“六书”。
[9]孳(zī)乳:演变。
[10]舒:抒发。
[11]名言:称说,描述。诸无:众多抽象的道理。
[12]书契:书写、契刻。代指文字。
[13]王叔氏不能举其契:此语载《春秋左传·襄公十年》。意谓让王叔氏和伯舆对证,王叔氏拿不出作为凭证的证据。
[14]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
[15]遗象:前代事物流传下来的形状、式样。
[16]皇甫谧:魏晋医学家。其编撰的《针灸甲乙经》颇负盛名。
[17]典谟:《尚书》中《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等篇的并称。
[18]周公: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
[19]申明:郑重宣称。
[20]《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被视为辞书之祖。
[21]宣尼: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宣尼公,后称孔子为宣尼。
[22]卜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人称卜子。性格勇武,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
[23]训诂: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
[24]博士:古代学官名。伏胜:字子贱,原来是秦国博士,世称伏生。
[25]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乐人:古代掌管音乐的官吏。
[26]石函:石制的匣子。
[27]河内:古代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28]不准:人名。魏安釐(xī)王:魏昭王之子,魏国第六代国君。
[29]数体:数种书体。
[30]论楚事者最妙:指其论楚事者一篇书法最妙。
[31]甄酆(fēng):西汉平帝时定策功拜少傅,封广阳侯。甄酆善古文。
[32]省: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