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编 出版载体(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五、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与庄周并称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之人。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国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家思想融为一体。《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选文大意是说,古代先王们将治国之道写在竹简和帛书上,由于这些治国之道顺应了自然之道和人伦之理,所以后世子孙都信服。这段选文很好懂,从出版载体的角度看,“竹帛”二字就是对竹简、帛书这两种在当时最为广泛使用的出版载体的合称。选文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出了竹帛的出版载体对先秦时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治国理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竹帛相较于甲骨金石等载体更方便后世的流传,让先人的思想精华得以继承。

除所选五则外,先秦还有一些零星的关于出版载体的记载文献。如《诗经·小雅·出车》中有“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意思是:王命之事多危难,很难有安闲的时候,我难道不想回家与家人团聚吗,是害怕史册简书把我记载成逃兵呀!学界认为这首诗是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诗。那么,简书在公元前8世纪已被广泛使用应是不争的事实,结合所选五篇选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简牍这种硬质出版载体的发明可能在商代前期已经出现了,因为记载“殷革夏命”这样的历史史实一般会在一个朝代建立之初出现得较为频繁;简牍在周代应该已经是较为常用的出版载体了,否则诗人不会将其与史书同日而语;到春秋战国时代,简牍载体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成熟和繁盛的状态,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出版载体形式。

通过对先秦时期五则出版载体的原著选读,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先秦硬质出版载体类型的丰富,从金石甲骨到竹简木牍,出版的形式丰富多样;二是载体制作技术的成熟,体现在简牍形制的成熟,青铜钟鼎等金属载体制作工艺的精良,石刻碑铭载体制作工艺的成熟,这使得我们在21世纪仍能有幸看到先秦时代的一些出版遗物;三是简牍这种先秦时期的硬质出版载体出现的时代可能比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春秋战国时代要早很多,而且简牍本身的书制形式又分为桌上摆放的“典”和一般存放的“册”两种形制。这些先秦时代的出版载体的原著选读,为我们提供了透视先秦出版载体的多重意蕴和多维视角。

(周家翠)

[1]题目为编者所拟。

[2]有册有典:册和典都是指记录史实的文献资料。“册”是简牍的象形形制,“典”是放置在桌子上的重要之册。这说明殷商时期已经有简牍载体存在了。

[3]迪:进用。

[4]简:通“拣”,分拣,选拔。

[5]百僚:百,形容多;僚,指官职;百僚指众多官职。

[6]予:自称,我。

[7]肆:故,所以。

[8]天邑商:即大邑商,商的都城。

[9]矜:表示怜悯,怜惜。

[10]赗(fèng):举赗而兼指奠、赙、赠三者。

[11]方:板也。

[12]若九,若七,若五:所送之物有多有少,故行数不同,但行数多不过于九,少不下于五。

[13]遣:约为送的意思,指送给去世之人的物品。

[14]策:简也,宽于方板。

[15]取:捉捕。

[16]攻:治。

[17]物:龟的各部分。

[18]上春:春天正月。

[19]衅:用血涂抹。

[20]必以鬼神为:“必以鬼神为有”,即认为肯定有鬼神。

[21]务:侍奉。

[22]咸:当为“或”,也许。

[23]蠹(dù):指蛀蚀器物的虫子。

[24]重:注重。

[25]莙:通“威”。

[26]羊:通“祥”。

[27]数:数次。

[28]务:勉力。

[29]反:违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