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选文 中国墨的制作和鉴赏(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选文】中国墨的制作和鉴赏

钱存训

中国墨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其起源或可追溯至三千年以前。在中国文明的贡献上,墨与纸张及印刷可称鼎足而三。墨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极为显著,它不仅用于书写,且兼具艺术品质及学术上的地位,向为文人学士所乐道。中国造纸工及印刷工的姓名事迹,今日所知甚少,可是数以百计的墨匠却广泛载录于文献。而历代专门记述墨的专书,为数亦多。墨的评价早有定论:在中国,名墨精品价等黄金;在国外,东方及西方皆有中国墨的传入和仿制。

从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后四世纪间,在甲骨、玉石、陶泥、简牍、缣帛及纸张上以黑墨或彩色所书写之实物,乃是中国最早用墨的例证。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三、四世纪的一些墨块实物,近年亦有出土,稍晚于此的墨制品仍见存于今。然因实物不多,且尚未予以详细分析,故目前研究墨的质地、成分及制造,仍有赖文献资料,惟古籍对于汉代以前的制墨方法,则甚少记载。

自汉至宋的一段时期,制墨原料多为松烟、胶,及其他添加物的混合品。在此之前,漆已用于书写简短文字于某种硬面的物体上,但未广泛用于一般书写。此一时期也使用“石墨”,但范围有限。宋代以降,动植物或矿物油的油烟用以取代松烟,至于所用颜料、接著剂及添加物,虽年代久远,也无甚差异,但用料比例,各家制墨法容有不同。

在唐代以前即已制造具有多面的棱柱形墨,在其平滑的表面饰以图案与书法,这在制墨史上可称创举。此类饰墨逐渐演进,各展巧思,自成一格,此后并制造镌有组合纹饰的套墨,以供文人学士及宫廷赏玩。甚至发展为一种藏墨的好尚,使墨在书写的实用价值以外,更加上赏玩的美学价值。

(一)墨在中国及其他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文字书写不仅是一项记录的方式,也是一种艺术。早自汉代以还,书法就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遂使所有与之相关的事物都能分沾书写的风雅。因此,素有文房四宝之称的纸、墨、笔、砚,不仅为书写所必需的工具,更为鉴赏家所喜爱而搜藏。除书写外,墨也使用于绘画、印刷,并充作化妆品,甚至作为药材。

中国墨通常保持固体形态,用前加水在砚石上研磨成为墨汁。因固体形态不易蒸发,便于长期保存。因为图案纹饰可以模印或镌刻在墨锭上,而使墨发展成为一项独特的艺术品。墨质持久,光泽黝黑,是中国墨的特质;中国许多古代文献和书画,留传千载,而墨色光泽如新。

中国并非唯一懂得用墨的古代文明古国,证据显示,埃及墨可能早于中国,而追溯至公元前2500年以前纸草纸发明之际就已使用。埃及墨为**形态,所用原料为得自焚烧动物的骨骼,至公元前1100年后就传播到西亚地区。旧约和新约《圣经》数度提及用墨,他处也提到用墨书写,这显示犹太人在居留埃及期间就懂得用墨。

希腊人书写羊皮纸和莎草纸使用几种不同的墨。希腊墨皆为黑色,制造原料为得自焚烧的干酒糟或象牙,类似中国墨,保持固体形态,在使用之前才加水研磨。罗马墨也大致相似,虽然有些原料采自墓葬的人骨,但泥土、矿物、树脂、烟灰、乌贼墨汁和油烟等,亦加采用。油烟墨和乌贼墨系用于书写莎草纸上,可以湿海绵拭去字迹再写,此一特性异于耐久性的中国墨。另一种以黄蜂卵所生树瘿制成的墨则供羊皮纸使用。至于阿拉伯墨咸信渊源于希腊墨,主要原料为松烟。

在印度,墨的使用因为早期禁止书面记录宗教著作而发展较迟。其古叙事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述及凡出售、伪造,或抄写婆罗门教《吠陀经典》(Veda)者必遭打入阴曹地府。据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记载,印度最早用墨书写于旧棉布及桦树皮。公元一世纪又有希腊作者记载,谓有“印度墨”(Indikonmilan)从印度Barbarikon港输出,罗马学者蒲林尼(Pliny,23—79年)将其与当时罗马制的一些上品墨相提并论。不过,劳佛(BertholdLaufer)指陈,此种印度墨实际源自中国。因为许多其他珍贵商品,如丝绸之类,由中国西传欧洲,往往取道印度,远在前汉已然。

日本墨及朝鲜墨均以松烟或油烟为原料;其制法皆源自中国,因其制造过程与中国的制墨法几乎雷同,而制墨、造纸、制笔等手工艺,都是当时遣唐的留学生依照规定必须学习的技艺。至于西藏墨虽为**形态,但其制法似乎也是传自中国。

由于上述各种古墨今已无存,因此就难以将之与中国墨作有意义的比较。不过众所周知,中国墨的独特品质使之普获钟爱,并使世界各地连欧洲在内都争相仿制。十七世纪拉康特(LouisLete)称道:“中国墨简直无与伦比:法国人一再设法仿制,迄今徒劳。”1735年杜哈德(JeanDuHalde)也写道:“欧洲人曾苦心仿制中国墨,但终于一无所获。”在论及可能使中国墨得以风行的一般特性时,劳佛认为:

首先,中国墨能表现深沉纯正的黑色;其次,墨质持久,色泽如新,几乎永不变质。中国的书写文件可浸水数周而不虞洗去字迹。……就汉代所写文献观之,……其墨色明亮,质地固定,犹如昨日所写一般。同样优良的墨迹也存在印刷工艺中,留传今日的宋元明清印本,其纸张、墨色均保存完美,有如初印。

上述各种特殊品质,当然系因中国墨所含的各种成分,及其制作所运用的精巧方法使然,将于后文再作探讨。

(二)中国墨的起源及早期样品

根据传统说法,中国墨的发明一向归功于东汉书法家韦诞(179—253),时在公元三世纪初。然而考古发掘及文献上的证据均说明各种墨的普遍使用,或类似墨的书写材料,当远早于此。陕西半坡出土彩陶上所见的早期花纹及符号,显示红色及黑色颜料的使用可远溯至新石器时代。在商代后期占卜甲骨上残留的红黑两色及已刻或未刻的字迹,红色颜料已鉴定为朱砂,炭质黑色颜料经鉴定证明为墨。在商代的石器、玉器及陶器上也发现以黑色汁液所写的文字。

西周的青铜器铭文已使用“墨”字的初文,显然系指黥面或刺青的刑罚而非作为书写之用。以墨用作书写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时期的著作。《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使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稍后有两处记载述及春秋时期以墨作书。《韩诗外传》卷七载有晋国臣子周舍对赵简子云:“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从君之后。”《管子·霸形》篇谓齐桓公“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以上三节引文均足以说明用笔蘸墨书写的过程。《庄子》一节更可显示墨在使用之前系固体形态。

近年考古发掘已获得春秋、战国及秦代各种以墨书写于玉石及简牍上的大量文献。自1950年代以来,考古发现更提供数件人造墨实物。最古的一块系在公元前三世纪即战国末年至秦代的十二座墓葬内发现,于1975至1976年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据发掘简报称,该墨(M4∶12)为圆柱形,墨色纯黑,圆径2。1厘米,残高1。2厘米。同一墓葬内尚发现砚石一块及用以研墨的研磨石一件,两者均遗有使用痕迹及墨迹。

此外,1965年在河南陕县刘家渠数座后汉墓葬内发现五件古墨样品。据其遗址报告称,其中三件(8∶60,37∶45及102∶9)保存较好,均作圆柱形,系用手捏制而成,墨的一端或两端曾研磨使用过。样品圆径自1。5厘米至2。4厘米,残高自1。8厘米至3。3厘米不等,其中之一并有木盒。1958年在南京老虎山二处东晋墓葬(M2号墓及M3号墓)掘出两件古墨样品。据其遗址报告称,M2号墓所出的墨为条形,长约6厘米,宽约2。5厘米;M3号墓所出的墨已破碎,无从获得尺寸。上述样品经分析化验,推断M2号墓墨系掺有有机物的泥土而非真墨。M3号墓墨谓墨色黑而质轻,有黄色小粒,似杂质黄土,在显微镜下与现代墨比较,粒子相似,成团状,加热能燃烧,烧后留灰少许。此点与现代墨相似,故断定为墨。据此可以推断M2号墓所出之墨类似早期记载所述的“石墨”,而M3号墓所出者则为较高级的人造墨。

(三)中国墨的颜料及成分

自十三世纪以来,学者即认为中国墨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以漆所制,嗣以矿物,最后则以松烟及油烟为之。关于中国墨是否曾以漆为原料的说法,现代学者有不同意见。关于漆书的现存最早文献见于五、六世纪间所纂修的《后汉书》及《晋书》;不过这些记载所述皆早于汉代的简牍,而此类文献所称的漆书,解释亦各有不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