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先秦出版思想五则1 先秦作家(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先秦出版思想五则[1]先秦作家

(一)论语·卫灵公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2]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著,(宋)朱熹集注。万安伦、周家翠据《四书章句集注》宋刻本点校。

(二)论语·八佾[3]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4]不足征[5]也。殷礼,吾能言之,宋[6]不足征也。文献[7]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著,(宋)朱熹集注。万安伦、周家翠据《四书章句集注》宋刻本点校。

(三)论语·述而

子曰:“述[8]而不作[9],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10]。”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11]古,敏[12]以求之者也。”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著,(宋)朱熹集注。万安伦、周家翠据《四书章句集注》宋刻本点校。

(四)庄子·天道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13]也。意有所随[14]。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本文节选自《庄子集解》,(战国)庄子及其弟子著,(清)王先谦集解。万安伦、周家翠据《庄子集解》清宣统元年思贤书局刻本点校。

(五)左传·隐公·隐公十一年

冬十月,郑伯[15]以虢[16]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17],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

本文节选自《春秋左传正义》,(春秋战国)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万安伦、周家翠据《春秋左传正义》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点校。

【导读】

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刻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渐成大学者。创办私学,有教无类。50岁时在鲁国做官,因对国君失望而弃官,带学生周游列国,宣传其政治主张,成效不大。晚年一面聚徒讲学,一面据说整理《周易》《诗经》《尚书》等典籍,并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论语》不仅是古代儒学发展的重要文献,也是当代需要传扬并学习的重要传统文化典籍。

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修订《春秋》,是春秋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的重要代表。选文则主要节取有关孔子编辑理念的句子以供阅读。选文——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大意为,孔子说:“我会像史官那样对有疑问的地方缺而不记。有马的人(自己不会**)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在编辑图书时,对存在疑问的地方不轻易改动,不凭借主观臆测独断妄改。显示了孔子在编辑六经时的态度和原则,即“编辑而非著述”,这也与当下编辑理念所强调的意向相吻合。

二、《论语·八佾篇》是《论语》的第三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选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大意为,孔子说:“夏朝的礼仪我能说出来,但是(夏朝后代的封国)杞国不能充分证明它;殷朝的礼仪我也能说出来,但是(商国后代的封国)宋国不能充分证明它。因为这两个朝代的历史资料和先贤留下的文献典籍不多的缘故,如果充分的话,那我就能用这些文献典籍来充分证明了。”

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编辑古籍时极其注重考证,没有客观证据,即使主观上再自信也不能随意阐发。文中体现为孔子能够记述夏礼和殷礼,但是因为没有充分的资料佐证,便没有记录阐发这些内容。孔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代,是现代图书形制、图书编辑思想形成的萌芽时期,孔子注重权威资料的运用核校与现代科学编辑出版思想不谋而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