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选文 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文化的总体思考(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选文】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文化的总体思考

肖东发

中国是世界上图书出版印刷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要写一部《世界出版印刷史》,第一卷就应该是中国卷。因为中国的图书印刷文化在世界印刷文化史上占着举足轻重、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分量。无论是最早的雕版印刷,还是西方人津津乐道的活字印刷以及套版印刷,都是首先在中国发明的,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美国学者钱存训博士所说:“在世界文明史中,中国文字记录的多产、连续和普遍性最为突出。中国典籍数量的庞大、时间的久远、传播的广泛和记录的详细,在15世纪结束以前,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载《文献》1991年第2期)特别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信息的传播在质和量上都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宗教繁荣、科学普及、技术进步、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

研究出版印刷史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我认为,研究工作不应满足于对古代图书及印刷技术发明发展源流的揭示弘扬,也不应满足于对历代刻书史实的钩沉索隐,阐述历代图书的编辑、复制、流通、管理等出版环节和系统发展的现象和头绪也仅是研究的开始。我们要站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全景式审视并清理出中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变革的脉络,总结其兴变盛衰的规律。有人将研究中国出版史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概括为“总结经验,研究规律,以史为鉴,促进繁荣”(参见《〈中国出版通史〉编撰工程全面启动》,载《出版参考》2001年第3期)。这是很有见地的,对此我们应该形成共识。

一、中国图书出版印刷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图书出版印刷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有许多独到之处,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十点:

1。中国是文字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与我国汉字都诞生于5000年前,古印度的婆罗米文略晚些。它们的命运各不相同,楔形文字在公元前4世纪就随波斯王国一同灭亡,埃及象形文字到公元5世纪也已消失,古印度的婆罗米文字到公元10世纪后也不再流行。只有汉字字形稳定,字义明确,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虽然中间也经过隶变、简化等若干变化,而且古今文字在形体上也有所不同,但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尤值得一提的是,古老汉字还具有生生不息、创新不止的特性和生命力。在顽强地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它又善于变通,善于吸纳,不断地汰旧创新,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依靠汉字,我们能读懂几千年来的各类典籍,又能得心应手地表述当今不断变化、高速发展的世界。我们感到自豪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字记录犹如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这一点,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相比。

2。中国是出版印刷事业最先发达最早普及的国家。

我认为中国的图书起源于夏代,距今大约有4000年的历史。有文献和实物可以证明: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尽管至今还没有发现像商代甲骨文那样的直接考古实物,但数以万计的甲骨以及成规模有系统发展成熟的甲骨文本身就可以说明,商代文献已经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形成如此规模,所以又可成为夏代有文献的旁证。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木简牍是战国时代的实物,甲骨文中数十个“典”和“册”字及文字产生过程中刻画于竹木的“契刻”,可以证明与殷墟甲骨同时甚至更早的夏代也有竹木简牍,只不过早已朽烂难以见到了。我认为有图书就有原始的编辑活动,最早期的编辑出版是与竹木简牍的加工整治、选择编次、编连管理使用有关。既然如此,那么就可以通过研究与之同时的甲骨文献及现存的先秦竹木简牍,间接考证编辑的雏形和早期的出版活动。

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之际已有大量考古实物和文献证明,中国早在唐五代时期就奠定了政府刻书、私家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出版系统的基础,而且还有佛教寺院和书院刻书两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都为出版印刷业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最先促进印刷术发明的是佛教寺院的图文复制活动,隋唐早期印刷品多为佛像、经咒及佛教经卷便足以说明这一点。五代出现政府刻书,并由国子监主持,使儒家经典雕印渐居佛经之上,促进了由唐代的儒释二教并重向宋代儒学复兴的转变,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和书院的刻书业。民间私家刻书重名轻利,而且与图书的收藏、辑佚、校勘、编目、考据、整理利用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而推出一批学术成果,书坊刻书几乎与寺院同时,也是一支活跃的生力军。他们融编辑、刻印、销售发行于一体,经营的优势就在于把出版活动放在市场之中,时刻注意读者需求,出书内容面向民间,多为农桑医圃、戏曲小说、童蒙读物,版刻形式也注意推陈出新,由社会文化需求带动书坊的生产流通,所以它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中国是图书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自从文字这一知识的直接载体出现后,知识的间接载体——记录文字的材料问题就上升为图书发展的主要矛盾,各民族对此都进行过多种探索和尝试。如古埃及莎草纸,古巴比伦的泥板书,印度的贝叶经,欧洲的羊皮书、犊皮书,古罗马的铅书、铜书等,基本上都属于自然物的简单加工,有的过于笨重,有的过于昂贵,有的极易损坏,大都不便流通。我们祖先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生产了以龟甲、兽骨、青铜器、石碑、竹片、木板等为载体的文献,其中流通较广的当数竹片和木板,因其取材广泛,价廉易得,整治方便,还可连缀成册,因而竹木简牍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与此同时,还把文字写在丝织品上,称之为帛书。帛书具有体积小、分量轻、携带方便、容量大等优点,但价格昂贵。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既有竹木之廉,又有缣帛之便的新型载体材料——纸张。纸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物,而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它具有上述各种载体材料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它们的各种不便之处,是一种理想的书写材料。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纸的流传和普及在图书的生产和流通上具有重大作用。由于纸张质地柔软,价格低廉,容量加大,便于文化普及,汉代以后出现了大部头的类书、诗文总集和大藏经。东晋末纸取代了简帛,成为最通行的书写材料,而且为雕版印刷的发明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纸张几乎是惟一适于印刷的物质材料。它的使用对印刷术的发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中国是最先发明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三种技术的国家。

在载体材料的矛盾随造纸术的发明得到解决以后,图书复制技术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旧有的手工抄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极易出错,严重地阻碍了图书的传播流通。在捶拓和印章技术的启发下,我国古代手工业者终于发明了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又作出了新的贡献,使图书生产在质和量两方面又产生了新的飞跃。印刷术发明之初的唐五代,就有“八百纸”“数千本”“八万四千卷”的记载。书价大幅度下降。据翁同文先生考证,9世纪到16世纪,手抄本和印本的书价比是10∶1(翁同文:《印刷术对于书籍成本的影响》,载台湾《“清华学报”》,新6卷,第1—2期,1967年)。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南宋周必大、元初杨古、清代翟金生等均用活泥字印过书。西夏及元初王祯使用木活字,明代用来印家谱和邸报,清代金简用木活字印出134部书,仅及两部雕印书的成本,显示出活字版的巨大优越性。明代锡山华氏和安氏的金属活字印书成果显著。清雍正年间用铜活字印出10040卷的《古今图书集成》。套版印刷起源于宋辽,至明代达到高峰。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更在于打破了皇家贵族对文化的垄断,使广大的寻常百姓得以共享文化成果并参与文化交流。他们同时也为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5。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早在春秋时期,鲁国的叔孙豹就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观,这也是一种历史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命脉。中国人的理念,人生不仅是一生一世,也是生在上下古今的历史绵延之中。上有父母祖先,下有子孙后代,既要开创又要积累。叔孙豹之“三不朽”说也是早期图书文献内容的反映,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及石刻文字中,相当数量都带有上告慰祖先,下昭宣后世之意。其后又化为重文崇著的优秀传统,以著述立言,以著述为荣,以著述传世,是历代文化人亘古不易的情结。中国历代名人中很少没有著作传世的,这些著述的聚积便成为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主要标识之一。据统计,仅西汉到清代的中国古籍就有18万种,236。7万卷。中国古籍不仅数量多,门类也很丰富。从世界的出版史来看,图书的品类和体式是逐步发展并积淀起来的。最初的哲学书大都是语录体、对话体,最初的史书大都是编年体、文献汇编,最初的文学书大都是诗歌汇编,图书的体式只是有限的几种。我国的图书体式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积淀、丰富的过程。明万历年间,焦竑编的《国史经籍志》中,在制书、经、史、子、集五大类之下,分成50个子目,子目下再分细目、小目,共有4级,终端子目共有342个之多。例如,史部下面有:正史、编年、霸史、杂史、起居注、故事、职官、时令、食货、仪注、法令、传记、地里(理)、谱系、簿录,计15个子目。在“地里(理)”这项子目中,又分为10个细目:地里(理)、都宥宫苑、郡邑、图经、方物、川渎、名山洞府、朝聘、行役、蛮夷。这种细密的多级目录,说明中国古代图书品种繁多,形式多样,体例富有变化,其中经学、训诂、小学、音韵、方志、家乘等许多类型都是国外所没有的。

6。中国书籍既注重实用,又注意美观,讲究装帧设计,很早就有了成形的书籍制度,而且不断发展演变。

以汉、唐两朝为界,中国图书形制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时期。汉代造纸术发明前为竹帛并行时期,通行的是简牍制度。汉代以后至唐代为纸写本时期,通行的是卷轴制度。唐代印刷术发明后为印本书时期,通行的是册页制度。卷轴制向册页制过渡有经折装、旋风装、龙鳞装等形式,其后还有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若细分还有包角装、金镶玉等多种名目。古书的版式有天头、地脚、象鼻、鱼尾、边栏、界行、版心、中缝等,一部分还要分出首、脑、口、耳、眼、鼻、脊、尾、心、角、根等部位。至于纸墨行款也有很多讲究,古籍用纸就其原料而言,可分麻纸、树皮纸、竹纸、草纸四大类,仅树皮纸又分楮树皮纸、藤树皮纸、桑树皮纸、青檀皮纸,举凡绵纸、开化纸、开化榜纸均属此类,特别是白绵纸中的宣纸,更是纸中极品。

印刷术发明后,图书的形式进一步趋向统一,版式标准化,字体规范化,工序程式化,结构日趋丰满,有序跋、卷端、字体、牌记、刻工、避讳等,刻书机构、作者职官、衔名、尊号、称谓、郡望、藏书印记及题跋、批语等都是版本鉴定的重要依据。

7。中国古代公私藏书刻书在图书保护方面作出了不朽贡献。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