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出版思想五则1 先秦作家(第2页)
三、《论语·述而》共38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选文节取的第一句话——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孔子说自己只作口头阐述而不作书面创作,相信并且喜欢古人古文,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子和彭祖;第二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喜欢谈论怪异、强力、暴乱、鬼神之类的事情;第三句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孔子认为自己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取知识的人。这其中“述而不作”“不语怪力鬼神”“好古敏求”从出版的角度而言体现孔子的理性的编辑出版思想。即不讨论虚无缥缈的故事,只对事实进行称述,绝不加入自己的想象等。孔子编辑《春秋》等文献,可谓是较早的传统意义的编辑出版活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都是后世对孔子编辑出版手法的肯定。
孔子曾删《诗》《书》,定《礼》《乐》,赞《易》,修《春秋》,对它们进行了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整理、加工、编撰,孔子是我国较早的编辑出版大家,而《论语》作为对孔子思、言、行的全方位记录,通过选文可以了解到孔子所坚持的编辑出版理念和编辑出版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明确的编辑意图、科学的编辑方法、理性的编辑态度,对当下的编辑出版者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四、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庄子的生活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公元前369—前286年。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世习惯将他与老子并提,称作“老庄”,而将他们的哲学称作“老庄哲学”。同时他也是先秦七子之一。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甚广,著有《庄子》一书,主导思想是对《老子》的继承,全书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代表了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高度。《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庄子·天道》中“天道”一词就是自然规律,这一篇主要讨论的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世人不要抗拒和改变自然规律。
这则选文——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主要是说,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的大道,全都依赖书籍的记载。书并没有超越言语,而言语确有可贵的地方。言语可贵在于它的思想,而思想又有它的附随。思想的附随,是不能用言语来传达的,而世人因此看重言语传之于书。世人虽然看重它,我却认为它不值得看重,因为世俗所看重的并不是真正值得看重的东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世人一般对书的价值和思想是十分认可的,而庄子崇尚顺其自然,认为世人更多的是需要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去亲身体验。这是从哲学意义上讨论书的价值和人之间的关系,庄子的探讨给予我们新的认识角度。
五、《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隐,是谥号。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后为桓公所弑。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家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本则选文——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节选自《隐公十一年》,记录了隐公十一年(前712)的大事,是说在冬季十月,郑庄公带着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十四日,把宋国的军队打得大败,以报复宋国攻入郑国的战役之仇。宋国没有前往东周朝廷报告这件事,所以《春秋》没有记载。凡是诸侯发生大事,前来报告就记载,不然就不记载。出兵顺利或者不顺利,也是一样。即使国家被灭亡,被灭的不报告战败,胜利的不报告战胜,也不记载在简册上。将不同事情记录在简册上其实就是一种出版活动的体现。选文清晰地表明:“告则书,不然则否”,说明《春秋左传》的史录标准,这种标准其实就是《春秋左传》出版思想的体现。
(周家翠)
[1]题目为编者所拟。
[2]阙文:史官记史过程中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后世称此为阙文。
[3]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
[4]杞:周代诸侯国国名,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如今在河南省杞县一带。
[5]征:证明。
[6]宋:周代诸侯国国名,商汤后代的封国,如今在河南商丘市一带。
[7]文献:这里的“文”指历史典籍,“献”指的是先贤的见闻和经历。
[8]述:传述,阐述。
[9]作:创造,创作。
[10]老彭:指老子和彭祖二人。
[11]好:爱好,喜好。
[12]敏:勤奋。
[13]意:应该指精神实质和思想内容。
[14]随:从,指生产的地方。
[15]郑伯:郑庄公,姬姓,名寤生,郑武公之子,郑国第三任国君,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
[16]虢(guó):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出自姬姓。
[17]臧否:善恶,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