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马利坦的神学美学(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马利坦认为艺术创造的第二阶段是所谓“扩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艺术家在第一阶段所得到的东西开始被意识整理、澄清而变得清晰起来,并被表现出来。在对第二阶段的分析中,他陷于一种自相矛盾。一方面,他认为诗的直觉需要通过物质媒介得到体现和现实化;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诗的直觉不需要这种现实化,因为一切都已包含在直觉之中了。这显然包含了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的影响。

艺术创造的结果:艺术作品。马利坦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是和他关于诗的直觉需要获得现实化这一观点相联系的。他认为艺术作品是一个物理对象,具有三个特征:诗意,情节或主题,韵律或和谐。他指出,从根本上说,艺术作品是诗的直觉的一种表现或物化,它只是作为创造性直觉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一经产生,就既外在于艺术家,又外在于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对象。因为艺术作品是超越现实的。但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又包含了艺术家的主体性,艺术家的主体性通过物质媒介凝结在艺术作品中,因此又可以说,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体性的一个记号。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马利坦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新托马斯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尽管他对一些具体美学问题的论述不乏深刻、合理的内容,但从总体上来说,这是一种错误的美学理论。他用上帝来解释美和艺术的本质,解释对于美的欣赏和创造过程,这就使得他的美学思想被一层厚厚的宗教神秘主义的浓雾所笼罩,从而也影响了他的一些合理的美学观点的价值。

[1]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415~416页。

[2]马利坦:《哲学概论》英文版,189页。

[3]马利坦:《形而上学序言》英文版,18~19页,1948。

[4]马利坦:《哲学概论》英文版,184页。

[5]马利坦:《艺术与经院哲学》,见麦尔文·瑞德:《现代美学文选》,27页。

[6]同上文,见同上书,30页。

[7]同上书,27页。

[8]同上书,30页。

[9]同上书,30页。

[10]马利坦:《艺术和诗的创造性直觉》,见韦兹:《美学问题》英文版,85页,1970。

[11]麦尔文·瑞德:《现代美学文选》,28~29页。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0~51页。

[13]麦尔文·瑞德:《现代美学文选》,27页。

[14]戴文泡特:《康德和马利坦论艺术的本质》,载《英国美学杂志》,1972年卷,36页。

[15]麦尔文·瑞德:《现代美学文选》,28页。

[16]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185页。

[17]《美国美学杂志》,1972年卷,365页。

[18]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187页。

[19]韦兹:《美学问题》,80页。

[20]同上书,85页。

[21]麦尔文·瑞德:《现代美学文选》,33页。

[22]同上书,33页。

[23]韦兹:《美学问题》,84页。

[24]同上书,84页。

[25]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186页。

[26]豪斯曼:《马利坦对于艺术创造性的解释》,载《英国美学杂志》,1960年冬季号,219页。

[27]麦尔文·瑞德:《现代美学文选》,32~33页。

[28]转引自《英国美学杂志》,1960年冬季号,215页。

[29]弗洛伊德:《诗人和白日梦的关系》,见麦尔文·瑞德:《现代美学文选》,131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