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美学思想(第1页)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美学思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生于奥属莫拉维亚的弗赖堡(现为捷克的普莱波)一个犹太毛织品商人家庭。弗洛伊德幼年和少年时代生长在一个十分压抑的反犹太主义的环境中,从而使他形成了坚强的反抗性格。他少年时爱好历史和文学,中学时代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连续七年成绩名列前茅。他精通德意志文学,尤其对歌德的作品很感兴趣。1873年,弗洛伊德大学预科毕业,出于对人类自身奥秘的关心以及达尔文对人的生物学研究的影响,使他毅然选择医学研究事业,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成为著名心理学家布吕克的学生。1881年弗洛伊德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年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神经病理学讲师,1886年在维也纳开设了医治精神病的私人诊所。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依尔合作出版了《关于歇斯底里研究》,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此后的四十多年间,弗洛伊德以顽强不懈的精神,从事精神分析学的创建和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研究著作,系统地建立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有:《释梦》(1900年)、《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1904年)、《性学三论》(1905年)、《图腾与禁忌》(1912年)、《精神分析引论》(1915—1917年)、《超越快乐原则》(1920年)、《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年)、《自我与本我》(1923年)、《文明及其不满》(1930年)等。
这一系列重要著作的发表,使弗洛伊德获得了国际声誉,精神分析学派因此也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心理学学派。实际上,20年代以后他所撰写的一系列著作其范围已远远扩大到精神分析学以外的领域,精神分析学已不再是纯粹属于医学或心理学领域的东西,它已经渗透到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同对人类自身和世界的认识联系起来。1936年5月,弗洛伊德八十寿辰之际,爱因斯坦寄来贺信,称赞弗洛伊德是给这个时代的世界观带来巨大影响的伟人。然而这样一位伟人却遭到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迫害,他们宣布弗洛伊德的书是“禁书”,并且烧毁了弗洛伊德的所有著作。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这位20世纪的伟人留下他宝贵的精神遗产,安然离开了人世,享年八十三岁。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理论
(一)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基石。《精神分析引论》开宗明义地宣布:“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1],“对于潜意识的心理过程的承认,乃是对人类和科学别开生面的新观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2]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即潜意识)三个层面。意识是呈现于表层的部分,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前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阻止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第一次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心理结构。他把人的大脑比着大海里的冰山: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清醒的、理性的,但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是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在弗洛伊德这一理论体系中,无意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起支配作用的。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独创,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不管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如何修正和背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们都没有抛弃无意识的概念,使它成了区别是不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标志。
弗洛伊德像1926年
(二)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领域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构成了一个潜在的驱动力。所谓本能,在弗洛伊德那里是指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本能是人体内部的需要和冲动。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是指与个体生存相关联的一类本能,如自卫、求食等本能,其作用是保存个体。性本能是指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关联的本能,其作用是保存种族。后来弗洛伊德重新考察了他的本能理论,把以前提出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称为“生的本能”,另外提出了与其相对的“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一种表现个体生命的发展的和爱欲的本能力量,它代表着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创造性的活力。死的本能则是以破坏为目的的攻击本能,它的终极目的就是从生命状态回复到或倒退到先前的无机物状态。人的攻击本能既投向外界——表现为攻击性、挑衅性,也转向自身——性虐待狂和被虐狂、自我惩罚、自我毁灭等。
(三)性欲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一切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通常人们把性本能和生殖本能视为同义语,然而弗洛伊德认为,生殖本能只是性本能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他赋予了性本能较广的含义,它包括唇舌、**、皮肤、肌肉、接吻、触摸之类的活动,还包括普通人的**、性倒错和儿童的**。弗洛伊德还指出,人的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与性欲有关。
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本能冲动既是精神病的成因,又是人类一切生活和行为的根本动因。如果说本能是无意识活动的动力源泉,那么性本能则是这个源泉的核心,因此性本能是人的一切本能中最核心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生命伊始,人的性功能就产生和发展了,因此他把人的性欲的发展分成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身体上都有一个能使性力兴奋满足的中心——动情区或情感带。第一阶段是口腔阶段,动情区是嘴,婴儿吸吮**是最初的性欲冲动。第二阶段是肛门阶段,动情区是肛门。第三阶段(三岁至六岁)是**崇拜阶段,动情区是**。第四阶段是性欲潜伏阶段(六岁以后到青春期),这时性欲的发展受到压抑,以停顿和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快感的来源转移向外部世界,并且常常以对外界的好奇心获得满足和以知识的获得为目的。第五阶段是生殖欲期(青春期至成年期),这时性欲的发展进入实际的生殖阶段。在性欲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中,弗洛伊德尤其注重对儿童性欲的研究,并引入了“力比多”(libido)概念。弗洛伊德解释说,力比多完全类似饥饿,它标志着一种力量,伴随这种力量表现出一种欲望,即性的欲望,力比多就是性欲后面的一种潜力。在对儿童性欲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又特别注重对**崇拜阶段儿童性欲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在**崇拜阶段,男孩受到“阉割情结”的支配,即常常害怕自己的性器官被割除,而女孩则表现出对**的羡慕。其次,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对象也转移了,这种转移的第一个对象,对男孩来说,是他自己的母亲。男孩总想独享母亲的爱,进而仇视自己的父亲,这种恋母仇父的倾向弗洛伊德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plex)。对女孩来说,她的第一个爱情对象则往往是父亲,这时的女孩因而具有一种恋父仇母的倾向,弗洛伊德称之为“艾列克特拉情结”(eleplex)。
俄狄浦斯情结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时期的俄狄浦斯情结对人的一生具有巨大的、直接决定的作用,以后的一切生活和行为都离不开俄狄浦斯情结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还是精神病的起因。
(四)三重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晚年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新概念,用来补充完善他早期提出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精神结构理论,从而建立了三重人格理论。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它由先天的各种本能和欲望组成。本我奉行的是快乐原则,其重要任务是消除由内外刺激所产生的机体兴奋过程,因此它需要获得能量释放,解除紧张状态。这就意味着,本我是不顾任何理性和伦理道德的约束而纯粹发泄欲望的本能冲动。
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来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压抑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与本我的关系犹如骑手与他的马的关系,自我代表着理智和审慎,本我则象征着未驯服的**,自我的任务就是努力要控制本我的非理性活动,同时又要让本我的部分能量得到释放。这种释放必须与现实世界相协调。超我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化的自我,它的职能是监督指导自我去管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比自我更进一步,奉行的是理想原则。
这就是弗洛伊德勾勒的人格的三大心理动力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精神生活始终处于冲动力和阻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如果这种相互作用导致心理的平衡,则人性处于正常状态,如果导致心理的过分倾斜和不稳定,人的精神就会失常,精神病便由此而产生。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要么强行压抑本能冲动,要么想办法减缓本能冲动的强度或是使本能冲动转移目标。在后一种办法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多种自我的防御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移置作用(displat),另一是升华作用(sublimation)。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两种积极的防御机制,它们可以导致心理的平衡。
所谓移置作用,就是指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即改变本我冲动的方向,以将它转移到另一个替代目标上去。弗洛伊德认为,如果被移置替代的对象是社会化领域中较高尚的目标,这样的移置就是一种升华作用,它表现为人的本能冲动被转移到追求知识、从事慈善事业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中去。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就在于人能将那些不能直接发泄出来的能量转移向高尚的社会的或文化的活动中去,实现了某种升华。
(五)梦的理论
对梦的解析构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人类对梦的解释有着漫长的历史,但弗洛伊德是给予梦以系统解释的第一人。
关于梦的理论,弗洛伊德在《释梦》一书中作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其主要观点是: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本能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3]由于梦所表现的被压抑的本能欲望主要是性欲,所以它必须采取伪装的形式,因此梦的内容分为“显现内容”(themaent)与“潜在思想”(latehought)两部分。显现内容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形象或事件,潜在思想是隐藏在那些形象或事件之下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