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玛克斯德索的艺术科学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关于原始艺术的起源问题,德索也采取了审慎的态度。他不但不同意将原始艺术简单与儿童艺术相比附;对直接用当代落后部落的证据来说明原始艺术也持保留态度,因为“史前时代的人也许用过那些我们从当今未开化部落中找不到其类似物的艺术表达模式”,原始时代年轻的种族与当代停滞的部族的“情感与表达模式之间仍有相当的差别”。[42]这个看法是值得重视的。

德索也逐一考察了“效用”说、“模仿”说、“表达与交流”说、“秩序”说、“游戏”说、“求爱”说、“吸引与恫吓”说等观点,都有所肯定,也有所批评。例如对“效用”说,他指出了这种观点的困难之处,在于有的情况下装饰艺术先于实用,而且今人不知原始人自己为何判定“有用”。对“求爱”说他否定得更多,指出“当代的研究从最早的艺术中找不到什么性表现”。他肯定艺术与游戏的相通处,但同时指出两者的区别:一是游戏迷恋于自我,艺术更重交流;二是游戏短暂,艺术持久:三是艺术家未必从小爱游戏。他提出考察艺术起源应遵循的原则:(1)要注意艺术对象与审美对象的区别,原始艺术非纯审美对象:(2)应设身处地体验原始人的心理,“我们应在自己的情感中去重新体验原始人的迟钝、混乱的心灵状态,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而“不应该在讨论这类题目时输入我们自己的观念”[43]。(3)应把原始艺术同当时的种种社会关联结合起来考察,因为它正是在“与效用、财产、战争……迷信、宗教象征及原始群体的情感之间的关系”之上“兴旺起来的”。[44]唯其如此,德索的原始艺术起源说也是博采众说之长的综合性主张。正如他所说:“总的结论很清楚,艺术从许多个源头汲取营养,原始的审美力就是其中之一。”[45]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艺术起源多因说或综合说,但多因何者为主,如何综合,德索并未给予说明。所以就结论而言,德索的主张并无多少前进;但就方法而论,它为较完善的多因综合说,开辟了方向,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

(三)艺术体系与分类

在讨论艺术起源时,德索就考察了当时关于艺术最早是由一种原始艺术化分出来的,与一开始就是多种艺术独立形成、发展起来两种主张,这两种主张背后包含着两种艺术体系的建构与分类。在评析了各种看法后,他并未简单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因为要把所有艺术的起源归结为一种母体艺术是十分困难的,但若认为所有艺术都独立产生而与其他艺术无关,也是说不通的。所以,他放弃了从起源角度来构建艺术体系的思路,而主要就艺术的特征、异同等来区分艺术种类。传统的方法就主要是“按照媒介、对象与描绘的模式来安排艺术的”。[46]

在这个问题上,德索同样采取了折中与综合的态度,即对若干传统艺术体系构建的模式一一加以评述,肯定其合理处,指出其片面处。他认为,“情况是很复杂而又很不稳定的。似乎没有一种满足一切要求的体系”[47],因此,他决定把几种传统分类法加以综合,即“按照主要的传统观点来安排这些艺术”,于是得出以下艺术体系和分类图表:

这个被称为“德索艺术体系”的图表[48]显然是一个几种传统分类法调和折中的产物,并无多少新意。

关于各门类艺术的论述,他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音乐与模仿艺术。他认为音乐构成的主要因素,是节奏(不同音调在时间上和重音上的关系)、旋律(音调延续过程中的高、低音起伏)、音色或音质、和声(谐和音与不谐和音的配置);音乐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由音响和运动形式组成的结构,以及此结构产生的难以捉摸的情感表现力。模仿艺术主要指剧场艺术特别是哑剧,哑剧以手势为特征,在无声的手势表情中把人类灵魂中的戏剧性动作暗示、表现出来。二是文字语言的艺术,主要包括演说与戏剧,叙事诗与散文(从史诗到小说),以抒情诗为代表的诗歌三种。他不同意那种认为语言艺术是用语言唤起生动具象的传统观点,而认为从文学语言中可直接获得艺术快感和享受。三是空间和图像艺术。可分为两大组:一组是非表现的,包括建筑及各种次要的、实用的艺术;另一组是表现的,包括雕塑、绘画、书画刻印等艺术。他着重对第二组艺术的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雕塑偏重于形体的外貌和结构;绘画以光线和色彩为主要手段:书画刻印艺术则以线条为核心因素。

(四)关于艺术的功能

德索从他一般艺术科学的原则出发,对艺术功能的探讨有其独到之处,他反对当时盛行的唯美主义观点,不同意把艺术功能局限于审美方面,而主要讨论艺术的理性、社会、道德功能。这一观念基于他的艺术文化学思想。他说:“艺术属于文化。文化在根本上是精神价值的整体,从人类观点出发,它是伟大成就之领域间的相互渗透: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科学和艺术”:“文化要求人具有对职责、真理、形态的意愿——精神性的意愿……因此艺术与人类的整个认识和意志活动有关……其特殊的成就可通过研究它与科学、社会、道德——这些与它关系最密切的结构——的关系而极易加以确定。”[49]就是说,艺术与科学、社会、道德等精神文化领域密切相连,互相渗透,其功能也充分体现在这些方面。

关于理性功能,即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德索认为艺术有时与科学背道而驰,有时却拥抱得非常亲密。例如编史工作不仅是科学,还“包含英雄传说与史诗”,艺术就有历史认识作用;又如“游记极清楚地表现出诗的发明对历史的通俗观点的影响”:再如“自传文学”(如《忏悔录》、《诗与真》等)“很恰当地把这些祖先置于历史报告与诗的展露之间”,那种“描述的诚实,那种自我与其物质精神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之证明中就包含了科学价值”,即理性价值。总之,“艺术作为固有价值的独立理性功能,在科学之侧不保有其位置”。[50]

关于道德功能。德索认为,“艺术与道德要求和道德原则密切地联系着”,纯“审美的人”,“我们甚至在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口号的拥护者中间都找不到”。[52]他并未离开艺术自身特点来谈道德功用,而是从艺术对人类精神的影响上来分析的:“艺术品是与现实不同的东西,但它从现实之本源上获得了力量。艺术品对人类的行为并不施加有目的的明显影响,然而它丰富并提高了整个灵魂生活(或者其反面)……艺术这块岛屿和我们日常生活之大陆保持着一种交流……艺术的影响……可改变人的情绪和感觉……幽默能带来持久的慰藉与调和;悲剧能激励我们,使我们向伟大的生活拔高。每当艺术的劝导性力量与善的强制性力量相联合时,便会出现持久的效果。它们之间有一种互惠的关系。道德的要求借助于艺术的力量,而艺术又把这些要求当作自己的内容。艺术在其充分性、自由性和柔韧性方面超过了道德之进化,它显示出将来的道德。”[53]他还继承席勒的观点强调了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他说艺术“完成了一审美教育的任务。它调和了感官感觉与道德。它能使感觉的精神化,精神的感觉化,其程度足以使两个领域会合起来”。[54]这些观点又使他大大超越了唯美主义、形式主义艺术观。

[1]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作者前言”,1~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同上文,见同上书,2~4页。

[3]同上文,见同上书,2~4页。

[4]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作者前言”,4~6页。

[5]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2~4页。

[6]同上书,7页。

[7]同上书,9页。

[8]同上书,13页。

[9]同上书,13~14页。

[11]同上书,27~28页。

[12]同上书,29页。

[13]同上书,30页。

[14]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34~35页。

[15]同上书,43页。

[16]同上书,47页。

[17]同上书,53页。

[18]同上书,55页。

[19]同上书,90页。

[20]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93页。

[21]同上书,94~95页。

[22]同上书,98页。

[23]同上书,132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