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托马斯闵采尔的千年天国(第1页)
第二节托马斯·闵采尔的“千年天国”
一、托马斯·闵采尔生平简介
托马斯·闵采尔(ThomasMünzer,约1490—1525)是与托马斯·莫尔同时代的德国革命家,德国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早期乌托邦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德国,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俨然成了一个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巨大火药桶。政治上,国内四分五裂,七大选帝侯,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以及数不清的领主、骑士各据一方,并且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混战。国内关卡林立,流通的货币有上千种之多。这种分裂割据状态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经济方面看,德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人口占全德人口的80%~85%,且绝大部分是依附农民和农奴。农民的负担极其沉重,他们不仅受封建贵族的残酷压榨,还常常要受到城市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工商业主要分布在边境地区的一些大城市里,主要从事对外贸易。但德国的城市规模一般都不大,全德没有一个像法国巴黎、英国伦敦那样的全国性工商业中心。经济的分散反过来又阻碍了政治的统一。同时,德国又是罗马教廷掠夺的主要对象,有“教皇的奶牛”之称。教皇每年都从德国榨取大量钱财。教会不但强迫农民缴纳“什一税”,而且教堂和修道院还能通过本身拥有的大量土地和农奴获取巨额收入。也就是说,德国农民除了受世俗封建主的残酷压榨之外,还深受天主教会的重利盘剥。当时的德国是各种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突出的地方: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既渴望摆脱世俗封建主和正在萌芽的新兴资产者的压迫和剥削,也渴望摆脱罗马教廷和教会阶层的压迫和剥削;新兴的资产者既不满世俗封建势力的巧取豪夺,更不满罗马教廷贪得无厌的劫掠,希望实现国家中央集权,建立民族的“廉价教会”;世俗封建主觊觎教会的财富,迫切希望削减教权、侵吞教产;骑士阶层既垂涎教会的巨额财产,又梦想恢复和提高骑士的地位,主张排除罗马教廷势力,建立统一的帝国;城乡下层教士因为生活比较清苦,也对高级教士和罗马教皇心怀怨怼。显然,在这诸多矛盾中,天主教会是矛盾的焦点,成了众矢之的。闵采尔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主张把宗教改革和社会变革结合起来,提出了彻底改革现实社会、建立“千年天国”的革命学说,反映了城乡无产者和广大贫苦农民渴望摆脱一切剥削和压迫的要求。
托马斯·闵采尔于1490年12月21日出生于德国采矿业的中心地区哈茨山(HarzMountains)南麓施托尔堡镇(St)一个手工业家庭。1503年前后,闵采尔一家迁至哈茨山前东北部的克维德林堡。在这里,闵采尔就读于一所拉丁语学校,学习读、写、算的能力。
1506年10月,闵采尔进入莱比锡大学神学院学习,后又到法兰克福大学专修哲学和神学。他通晓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熟谙《圣经》,获得了文学学士、硕士和神学学士学位。在大学就读期间,闵采尔深受当时欧陆盛行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对柏拉图的《国家篇》等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他对温和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持反对态度,他总是喜欢把贵族称为“吸血鬼”。
离开法兰克福大学后,为了生计,闵采尔数年间曾先后辗转于多个地区,担任过教员和低级传教士。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在维登堡教堂正门贴出反对贩卖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正式拉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闵采尔闻讯曾赶赴维登堡拜会路德。1519年,闵采尔又先后在奥尔拉孟德(Orlamünde)和尤特博格(Jüterbog)短暂居住。同年底,经人介绍,闵采尔又到了博伊蒂茨(Beuditz)小镇的女修道院担任忏悔神甫。这一时期,闵采尔是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支持者,虽然他已经觉察到自己与路德之间存在着某种分歧。
1520年4月,闵采尔先是经路德推荐到茨威考的圣玛丽亚教堂担任代理神甫,后又转到主要针对穷苦工人和广大贫民的较小的圣叶卡捷琳教堂。闵采尔的激进言行使得他同路德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分道扬镳。也正是在茨威考期间,闵采尔提出了建立财产公有的千年天国的理想蓝图。在讲道中,闵采尔大胆揭露诸侯、领主、贵族和神甫的罪行,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并号召工人和贫苦农民团结起来,推动他们建立秘密革命组织“上帝的选民同盟”,为武装暴动作准备。闵采尔的革命鼓动活动招致僧侣贵族们的恐慌,他们采用各种手段,逼迫闵采尔离开。茨威考的一年,是闵采尔思想大转变的一年。初到茨威考的闵采尔,还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积极拥护者,而当他离开茨威考时,已经是一位激进的社会改革领袖了。
1921年4月,闵采尔逃离茨威考,不久辗转到达布拉格。由于他同塔波尔派积极分子过从甚密,到处鼓动穷人和学生造反,布拉格市政当局和天主教会便采取种种措施限制直至禁止其活动。闵采尔分别用拉丁文和德文撰写了《告捷克人民书》,即《布拉格呼吁书》(又称《布拉格宣言》),初步提出了上帝的启示、上帝的选民与不敬上帝者的区别、建立崭新教会、权力转归人民等观点。因发表呼吁书,闵采尔被市政当局禁止在捷克居留。11底,闵采尔离开布拉格重返德国。
返回祖国后,闵采尔辗转于图林根和萨克森的埃尔富特、缪尔豪森及诺得豪森等地,积极宣传社会改革主张。1522年年底,闵采尔应邀到阿尔斯特德镇做神甫。上任伊始,闵采尔即先于路德在传教和举行礼拜时改用德语,目的就是用普通人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传授真正的信仰。他还把一些拉丁文圣诗译成德语,加配乐谱,教人诵唱。在布道时,为了激发群众的斗争情绪,他总是略去一些宣读部分经文的时间,带领大家用德语齐唱圣诗:“上帝命令要推翻亵渎上帝的统治者。”闵采尔在阿尔斯特德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周边不少城镇居民乘坐大车赶来听他布道。1524年春,闵采尔在阿尔斯特德的下层群众中组织了秘密团体“上帝的选民同盟”(“基督教同盟”),培养起义骨干。萨克森政府向阿尔斯特德市政当局施压,要求禁止闵采尔在该地的活动,直至直接下达逮捕令。路德也公开印发《为反对叛逆的魔鬼致萨克森诸侯书》,攻击闵采尔是假先知和“魔鬼的工具”,呼吁诸侯驱逐闵采尔及其追随者,以防止暴乱的发生。闵采尔被迫逃离阿尔斯特德。在阿尔斯特德的一年多时间,是闵采尔一生中的关键性阶段,他在这里进行宗教改革,建立秘密革命组织,其乌托邦思想也日臻成熟。
1524年8月,闵采尔秘密到达缪尔豪森,此后又辗转到士瓦本、巴塞尔、苏黎世、阿尔萨斯等地。其间,除了布道和发动群众之外,闵采尔还完成了在阿尔斯特德已开始动笔的答复路德的“辩护词”等小册子。在布道、演讲以及发表的文章和小册子中,闵采尔揭露了天主教的黑暗腐败和诸侯贵族鱼肉人民的罪行,并痛斥路德是“撒谎博士”“维登堡的马屁精”“诸侯们的小丑”,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自己的“千年天国”的革命学说。
1524年夏,首先在士瓦本地区爆发的农民起义点燃了全德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紧接着,法兰克尼亚等地区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士瓦本地区起义农民中的闵采尔派拟定的斗争纲领“书简”实际上成了农民战争的基本纲领。“书简”的核心思想是要发动人民夺取政权。1525年3月,在闵采尔的领导下,由矿工、纺织工人和农民组成的起义军一举推翻缪尔豪森的贵族议会,建立了新型革命政权“永久市政会”。新政权实行了许多革命措施,如严惩民愤极大的贵族封建主,没收教会和封建领主的财产归公有,烧毁贵族、领主与农民订立的一切契约,废除封建特权,取消旧官厅,由普通公众担任宗教职务和公职等。
1525年春,农民战争遍及德国大部分地区,全国约三分之二的农民投入了战斗,其中闵采尔亲自领导的图林根、萨克森地区的农民起义斗争最为坚决和彻底,影响也最大。德国农民战争是欧洲中世纪史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一次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人民革命斗争。
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风暴,各地诸侯、骑士、神甫、僧侣组成联军,对起义者进行了血腥镇压。由于各地起义军各自为战,市民阶层软弱无力,闵采尔等起义领袖又缺少军事经验,各地起义相继失败。闵采尔本人也在弗兰肯豪森保卫战中受伤被俘。
1525年5月27日,闵采尔在受尽酷刑后被秘密杀害于缪尔豪森近郊。
二、托马斯·闵采尔的革命实践活动
闵采尔乌托邦思想的形成是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同城乡劳苦大众共同进行反抗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布道、发表鼓动演说、撰写小册子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在革命运动中成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反抗暴政的战斗檄文和行动纲领。这同莫尔通过撰写《乌托邦》等文学作品系统阐发自己的思想主张有显著区别。
纵观闵采尔短暂而辉煌的革命生涯,他的实践活动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农村、工场、矿区和城市贫民区,了解底层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积极为鼓动革命奔走呼号
闵采尔喜好游历,深知社会底层疾苦。他在大学期间就常常携带各种各样的笔记和手稿到各地漫游,同许多贫苦农民、矿工、纺织工人、印刷工人等结交为挚友,大学毕业后更是辗转四方,游走于农村、工场、矿区和城市贫民区,深入到社会最底层,了解广大下层民众的生存状况。
正是在四处奔走中,闵采尔结识了城市平民和乡村农民的秘密革命组织“鞋会”的成员,了解到捷克胡斯农民解放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激进派组织“塔波尔派”的基本主张,接触到秘密革命教派再洗礼派,这些都对闵采尔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鞋会”(Bundschuh)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活跃在德国城市平民和农民中的一个秘密革命组织。由于该组织的旗帜上绘有一只农民的鞋子,故而被称为“鞋会”。闵采尔在游历中同“鞋会”成员的接触,使他初步认识到建立秘密革命组织的重要性。塔波尔派是15世纪上半叶捷克胡斯民族解放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由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的激进派别,因其根据地在南部塔波尔城而得名。塔波尔派主张废除农奴制和封建捐税,没收封建主土地分给农民,建立由人民自己管理的共和国和没有特权等级的自由教会公社。一部分更激进的人则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国王和臣民之分、完全平等的理想社会。闵采尔接触到塔波尔派的主张之后,大表赞同,并声称自己是塔波尔派的继承人。塔波尔派的革命学说成了闵采尔乌托邦思想的直接思想来源。
闵采尔在茨威考时,当地的矿工和纺织工人中间活跃着一个秘密革命组织“再洗礼派”。“再洗礼派”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在德国、瑞士、荷兰等地出现的一个基督教派。由于其教义不承认教会强制儿童所受的洗礼,规定信徒成年时必须再次接受洗礼,故名“再洗礼派”。闵采尔在茨威考担任神甫期间,并不限于在教堂内传教,而是用更多时间到工场作坊或贫民区访贫问苦,由此结识了再洗礼派的领导人,并积极支持和公开赞扬他们的活动。闵采尔正是在茨威考期间吸收了再洗礼派有关“公平社会”“末日审判”“千年天国”等思想,提出了建立财产公有的千年天国的理想蓝图。
闵采尔足迹踏遍几十座城市和数百个乡村,亲眼目睹民生凋敝,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社会千疮百孔,民怨沸腾,凡此种种,无不激发闵采尔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封建阶级和罗马教廷的深切痛恨,并最终促使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发动和领导武装起义的过程中,闵采尔更是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地辗转于士瓦本、巴塞尔、苏黎世、阿尔萨斯、图林根、缪尔豪森、弗兰肯豪森等地,为宣传和鼓动革命奔走呼号。
(二)通过布道、演讲和撰写小册子批判统治者,唤起民众,为建立公正、平等的“千年天国”而斗争
大学毕业后,闵采尔绝大多数时间出任神职,以传教布道为主要谋生手段,其革命思想包裹着厚厚的神学外衣,其革命活动也是打着神学的旗号进行的。
在路德发动宗教改革之初,作为路德的积极支持者,闵采尔就曾利用自己下层传教士的身份,猛烈抨击罗马教皇,积极鼓动在德国进行彻底的宗教改革。他接受了塔波尔派关于“上帝选民”的观点,把人区分为“上帝的选民”和“被上帝唾弃者”,认为凡是争取天国在人间实现,争取人人平等和财产公有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而自私自利、掠夺人民财物、压迫别人的人则是亵渎上帝的被唾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