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两大主要经济中心遵义铜仁(第3页)
2。河流与水资源
水资源比较丰富,以梵净山为分水岭分为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区内有乌江和锦江两大河流,分别流经石阡、思南、德江、沿河和江口、碧江、万山。其中,乌江为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全市年径流量达到127。9×108m3;地下水总储量32。33×108m3;水能资源储量326×104kW,建成了乌江思林、沙沱等大型水电站,铜仁将逐步成为“黔电东送”的主要电源点。
3。土地资源
截至2013年,铜仁市土地总面积为18003km2。耕地4658。89km2;果桑、茶叶等园地105。29km2;林地8211。19km2;牧草地1906。52km2;其他农用地1095。55平方千米,占6。09%;建设用地603。34平方千米,占3。35%;未利用土地1200。67km2(未含滩涂面积)。耕地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低山河谷,低山丘陵或剥夷面、低中山山脚、山腰及山谷盆地和断陷盆地等地面。
4。矿产资源
铜仁市资源富集、物产丰富,已探明矿产资源40多种,主要有锰、汞、含钒石墨、含钾页岩、重晶石等,是全国三大锰矿富集区之一,也是贵州东部重要的锰工业基地、能源基地。
5。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和生物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全市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等。梵净山是铜仁市生物资源最富集和生态环境最良好的区域,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据统计,全市有木本野生植物900多种,药用植物1000多种,野生动物400多种。
(三)气候
铜仁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季风气候明显,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大部分地区温和湿润,山间、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全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
1。光照
年日照时数1044。7~1266。2d,光照条件虽然较差,而4~9月的日照时数占年日照时数的68%,适合于各种作物和林木的生长。
2。气温
铜仁市年平均气温13。5℃~17。6℃。西部气温高于东部,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在2℃~6℃,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在24℃~28℃。
3。降水量
铜仁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在1100~1400mm,集中于4~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65%。东部为降水高值区,常年降水在1300mm以上。西部为降水低值区,常年降水在1200mm以下。无霜期275~317d,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降水丰沛。
4。自然灾害
铜仁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区,生态位置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全区大部分地方属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此影响,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四)铜仁市行政区划及人口状况
铜仁市共辖2个市辖区、4个县、4个自治县、2个经济开发区。
市辖区:碧江区、万山区;县: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大龙开发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碧江区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于铜仁市的东南部,是铜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土家族、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29个民族聚居于铜仁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45%(表7。2)。
表7。2铜仁市各区(市、县)人口数据
(五)经济和社会事业
进入“十二五”以来,铜仁市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以“两圈两带”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提速、结构调整加快、投资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43。91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3。93亿元、126。79亿元和139。1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9∶28。6∶43。5;财政总收入达到63。7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5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2。81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4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338元和4802元。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重点推进“玉(屏)铜(仁)松(桃)”产业经济带和一批产业园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了以冶金、能源、化工、建材、特色食品、加工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茶叶、蔬菜、烤烟、花生、水果、中药材、油茶等种植规模扩大到600多万亩,龙头企业增加到359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4。3%。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加快发展,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城镇化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了铜仁地区“撤地建市”,全市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重点推进了铜仁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和新区建设,中心城区拓展到40km2左右。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重点建成或开工建设了一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为加快铜仁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总体上看,铜仁市目前仍然是贵州欠开发、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全省特别是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优势资源开发转化能力弱,贫困人口多,城乡差距较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
(六)发展规划
全面夯实发展基础,厚植发展优势,用综合生态观引领发展,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屏障区、长江上中游重要节点中心城市“五区一中心”建设,把铜仁打造成贵州东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的出省战略通道,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第一,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围绕“两区一走廊”经济发展布局,黔东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及商务产业、轻工产业、商贸物流等产业。德江思南印江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特色轻工、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新型建材等产业,以锰、钡、汞、钾等为重点,打造西部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以页岩气、核电、风电、储能电池等为重点,打造西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服装鞋帽、打火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打造全国承接产业转移基地,以水、酒、茶、食品、药、休闲养生等为重点打造全国营养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石材资源,打造西部石材产业基地,逐步实现工业强市。
第二,按照“产城互动、教城一体、景城融合、同城发展”的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以玉铜松城市带、乌江特色城市群为重要支点,以特色乡镇、特色村落为网点的新型城镇体系。
第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双百”工程,把生态茶、生态畜牧业、中药材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两烟”五大产业培育成100亿元产业;把精品水果(干鲜果)、无公害蔬菜、经济林三大产业培育成100万亩规模产业。
第四,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紧紧围绕“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以全域旅游、全民参与作为基本方针,依托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着力开发自然、生态、人文相融合的复合型山地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商务复合型全域旅游产品转变和提升。加大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快旅慢游”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以“一山两江四文化”要素为核心的旅游发展升级版,全面提升铜仁旅游产业实力和整体形象,实现由旅游经济大市向旅游强市跃升,把铜仁打造成为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第五,构建综合交通网。围绕将铜仁“建成武陵山区新兴交通枢纽”的目标,强化通道,完善网络,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建成铜玉铁路、渝怀二线。实施高速公路联网工程,建成德江至务川、铜仁至怀化、铜仁至从江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印江至秀山、石阡至玉屏、江口至玉屏、沿河经印江(木黄)至松桃、德江县城至黔北机场高速公路。建成铜仁凤凰机场新航站楼,把铜仁凤凰机场打造成武陵山区国际旅游中心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