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两大主要经济中心遵义铜仁(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两大主要经济中心——遵义、铜仁

一、遵义市

(一)位置以及地形地貌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中国西部重镇之一,属于国家规划的长江中上游综合开发和黔中产业带建设的主要区域。东面与铜仁和黔东南州相邻,南与黔东南州、黔南州、贵阳市相邻,西面与四川交界,西南、西北部与毕节、四川泸州毗连,北面与重庆相接。地理位置在N27°8′~29°13′,E105°36′~108°13′。全市国土面积30762km2。

遵义市共辖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赤水市、仁怀市、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新蒲新区。

遵义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在云贵高原的东北部,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度1000~1500m,在全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全市平坝及河谷盆地面积占6。57%,丘陵占28。35%,山地占65。08%。大娄山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成为天然屏障,是市内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在地貌上明显地把遵义市划分为两大片,南片占全市总面积的37。6%。山南是贵州高原的主体之一,以低中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耕地集中连片,土地利用率较高,是粮食、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地。从乌江谷缘到大娄山脉,明显可见三级台地:最低一级海拔1000~1200m,中间一级海拔1300~1350m,最高一级海拔1500~1600m。山北以中山峡谷为主,山高谷深,山地垂直差异明显,耕地比较分散。全市地貌类型根据成因可分成三大类:溶蚀地貌区、溶蚀构造地貌区和侵蚀地貌区。全市海拔最低处位于赤水市与四川省合江交界的习水河与赤水河汇合处,海拔221m;最高处是大娄山山脉的最高峰,桐梓县的柏枝坝、箐坝自然保护区的牛角寨,海拔2227m。

(二)自然资源

1。山脉

大娄山山脉是构成遵义地形的主要骨架。此山脉西起毕节,东北延伸至四川省境。其横亘本市中部的一段,呈现向南东突出的弧状,海拔在1500~2000m,相对高差多在500m以上。著名的娄山关处于大娄山主脉的脊梁上,东西两侧为小尖山锁峙,气势磅礴,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此关为“万峰插天,中通一线”。隘口海拔1226m,南北高差为400m的峡谷,川黔国道蜿蜒穿过关口,川黔铁路和崇遵高速从娄山穿隧道而过。

2。河流与水资源

全市河流均属长江水系,以大娄山山脉为分水岭,全市河流分为乌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系。全市有水流的河总长9148。5km,河网密度0。3kmkm2,河长大于10km或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河流有416条。其中,干流2条(乌江、赤水河),均有航行之利,内河航程441km,直通长江。一级支流60条,二级支流168条,三级支流149条,四级支流33条,五级支流4条。地表(河川)径流量179。92×108m3,每平方千米产水58×104m3。但是,市内河流多属雨源性河流,如连续多日不下雨,相当一部分河流就会出现干涸断流。各河年平均输沙量呈增加趋势,水土流失面积超过5000km2。随着流域植被的改善,水土流失情况在逐步缓解。

乌江干流遵义段的乌江渡电站和构皮滩电站,水电装机容量425×104kW(其中乌江渡电站125×104kW,构皮滩电站300×104kW)。全市正在形成大中小为一体的水电群,赤水河、芙蓉江、洪渡河、桐梓河以及湘江、綦江水系,都在进行中小水电开发。

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好转。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7。77%,全市水质基本良好,多数未受污染或只有轻度污染。有毒有害成分只在少数河段出现。绝大多数属于矿化度不大的中硬水,总硬度一般为180~300mgL,水质呈中性偏碱。

3。土地资源

低山丘陵盆地区主要分布着黄壤、石灰土、水稻土、潮土,土地利用率较高;低中山地区主要分布着石灰土、紫色土、粗骨土,水土流失严重;海拔1400m以上的山区主要分布着黄棕壤,多为林牧用地。全市土壤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6%。根据土地评级,全市属于1~4级适于农林牧发展的“多宜性”地约占土壤面积的39%,属于5~7级适宜林牧发展的“双宜性”地约占58%,属于8级的农林牧均“不宜性”地约占3%。

4。矿产资源

市内已探明的矿产有60多种。煤、铝土、钛、锰、镁、钼、钡、烧碱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已形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钛、锰、烧碱、高性能钢丝绳等原材料生产基地。其中,煤炭资源总储存量在全省仅次于六盘水和毕节。全市1500m深度以上的煤炭资源总储存量在257。61×108t以上,已探明原煤基础储量64×108t。已建成的鸭溪、遵义、习水三大火力发电厂,装机139×104kW,加上桐梓电厂等处,与水电建设并进,遵义作为“西电东送”的能源建设基地,已构成“水火电并举”的电力格局。

5。生物资源

市内野生和常见的高等植物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典型,具有植物区系南北过渡性和起源古老性的特点。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占全省稀有动植物资源总数的93。3%。其中,银杉、桫椤、珙桐、金花茶、黑叶猴、白冠长尾雉、大灵猫等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

遵义市的粮、油、烟、畜、茶、竹、中药材均为重要和特色资源。素有“黔北粮仓”之称,粮食产量大致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茶叶产量约占全省总量的40%。烟叶质量优良,是全国优质烟区之一。楠竹为全国主产区之一。名贵中药材天麻、杜仲、厚朴、五倍子等驰名全国。市内畜牧用地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24%。其中,成片草山草坡占41。1%,万亩及万亩以上草地主要分布于道真、务川、正安、习水等地。

全市森林覆盖率高于贵州省和全国森林覆盖率水平。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断推进,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59%。全市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38个,总面积4535。54km2,包括著名的赤水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和赤水森林竹海、燕子岩、红花岗区凤凰山森林公园(国家级)。赤水、余庆、绥阳、湄潭、凤冈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三)气候

遵义市属于中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多云寡照。绝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但是,由于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市内是一个多样性的立体气候类型。全市大体可分为4个垂直气候带:丘陵河谷地区中亚热带气候,低山地区类似于北亚热带气候,中山地区类似于南温带气候,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则与中温带气候类似。

1。光照

年日照时数1000~1300h,日照率为23%~29%。遵义市是全国太阳辐射低值区之一。

2。气温

因遵义市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与所处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有密切关系,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在同一海拔高度内,东部低西部高。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海拔1780m以上地区年均温不到12℃;河谷深切地区,年均温可达17℃,终年少见雪凌。各地年均温为11。2℃~17℃。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4。7℃,极端最高气温36。7℃(1975年8月7日),极端最低气温-8℃(1977年1月30日)。年均日照1137。7h,年均无霜期303d。

3。降水量(以遵义市的播州区为例)

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各地降水量差异较大,娄山山脉年降水量1100~1200mm,平正乡以东、松林镇以西以及金顶山周围年降水量一般大于1200mm。降水量由娄山山脉往北西方向逐步递减,到边缘河谷深切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0mm。娄山山脉南部年降水量1000~1100mm,往南东逐步递减。例如,播州区东部永乐镇一带年降水量1100mm左右,往西逐步递减。两个递减面交汇地带(播州区中部大部分地区)和乌江、偏岩河、湘江河的谷深切区是播州区少雨区,年降水量一般小于1000mm。

据播州区气象局统计资料(1960—2005),1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25。5mm(1996年9月8日),1小时最大降水量为54。3mm(1996年9月8日),24小时最大降水量为143。9mm(2002年6月18日),日最大降水量为149。4mm(1991年7月3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030mm。雨季多始于每年4月中旬,结束于10月下旬,旱季为12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全年85%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4~10月。

4。风

全市年平均风速0。9~2。2ms,全年大于16ms的大风日数以遵义、桐梓、赤水最多,3~4d,正安、凤冈一带2d左右,其余各地约1d。市内风速总的趋势是从西部、南部往东北方向递减,以春季和盛夏最大。风向随地形而多变,一般在大娄山以南地区多东北风,大娄山以北地区多东风和东南风。

5。自然灾害

本市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地面塌陷和地震等。遵义最早的地震记载见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自1495年,今遵义范围内共发生地震37次,烈度和震级最高的一次是1876年今仁怀河西里的地震,烈度为5度,震级为4。5级。其余各次地震,均没有关于破坏情况的记载。气象灾害主要有倒春寒、干旱、霜冻、凝冻、绵雨、暴雨、冰雹、大风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