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贵州省特色产业(第2页)
表2。17贵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情况
续表
贵州省装备制造业,长期以来都是以“国字号”企业为主,民营企业规模较小。随着贵州企业的改制和转型,许多与之相关的领域开始对民营企业开放,民营企业得以迅速发展。2010年,贵州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62。5%,民营企业已成为贵州装备制造业的主体。
四、磷化工业
贵州省是我国磷矿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主要分布在省内的开阳、瓮安、福泉和织金。截至2005年年末,磷矿资源储量26。80×108t,保有资源量19。74×108t,位居全国第二。其中,一级品富矿储量5。27×108t,仅开阳、瓮福两矿区富矿储量便为全国富矿储量的三分之一。
贵州磷化工产业起步于1958年,历经5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磷矿资源高效利用,磷肥、磷复肥、磷酸盐、黄磷及其下游精细产品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据统计,2010年,全省磷化工主营行业销售收入已超过300亿元;磷化工产量(不含磷矿)折纯量250×104t。全省现有磷化工生产企业100余家,生产磷及磷化工产品30余种。“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磷及磷化工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奠定了进一步做精做强的产业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已形成一定规模
二十年前的贵州磷化工产品只有磷矿石、磷矿粉、黄磷等少数几个磷的初级加工产品。如今磷化工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业界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0年年底,贵州省磷化工行业实现销售额占全省化学工业的66%,磷化工已成为贵州化工的主要产业。其中,高浓度磷复肥和黄磷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等方面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在贵州现有的百余家磷化工生产企业中,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我国大型磷化工生产企业;贵州西洋肥业有限公司是贵州省最大民营企业,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复合肥生产企业。2010年,以上三大磷化工企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化工和磷化工企业的46。8%和64。4%。
(二)磷化工产业带初步形成
贵州磷化工在“十一五”期间培育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磷化工产业在资源富集区域获得了长足发展。产业链相连接的集群已经建成并不断增强的息烽—开阳—瓮福磷化工产业带,促进了磷化工产业基地、园区的建设。分布在该产业带内的三大高浓度磷复肥企业(瓮福集团、开磷集团、西洋肥业)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核心作用,通过产业技术创新,不断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的蓬勃发展,进而形成了全国大型的磷化工基地。
(三)磷化工技术能力在国内业界处于领先地位
贵州磷化工在“十一五”期间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延长产业链,使磷化工产业向安全、环保、高效利用资源和强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磷化工产品由初级产品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磷化工技术创新正在国内外快速超越。例如,瓮福集团在露天采矿、选矿以及生产磷酸等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地位。2007年,瓮福集团击败欧美多家国际工程公司,成功中标沙特阿拉伯选矿项目。
(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
磷矿伴生不少氟、碘等稀缺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瓮福集团将国外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建成的无水氟化氢生产装置以及碘回收工业化装置,为磷矿伴生资源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开磷集团采用磷化工全废料采矿技术,使采矿回收率从70%提高到92。6%,贫化率从6%降至4。52%,延长矿山服务年限25年以上。目前,已经建成了以开磷集团为主体的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生态工业园区。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贵州磷化工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虽有瓮福、开磷、西洋等大型企业,但低浓度磷肥产业仍呈现小而散、集中度低的特征。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仍过大,生产工艺落后,资源消耗大,能耗高,高附加值的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发展相对迟缓。三是磷资源的有效保护、科学开采及合理利用任重道远,资源勘探力度亟待加强。四是资源综合利用研发投入不足,大量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五是“三废”治理率还较低,污染仍然严重,实现环境和谐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为此,贵州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统筹规划磷矿资源开发,推广先进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在控制磷肥总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强做精以磷铵为代表的高浓度磷复肥,把贵州建成国内实力最强的高浓度磷复肥基地。同时,依托已经形成的技术,优化磷化工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高端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经济效益。
五、特色轻工业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全年降水丰富,热量充沛,物种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全省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轻工产业,形成了以白酒、卷烟、茶叶、苗药和特色食品为主的特色轻工业体系。
贵州白酒酿造历史悠久,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美誉度。贵州北部的赤水河流域是贵州白酒的主产区,当地特殊的气候、水质、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酒料的发酵、熟化和酒中香气成分的产生,是贵州白酒发展的独特“法宝”。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酿造工艺,培育出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造就了贵州白酒优秀的品质,使贵州白酒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地位。除茅台酒外,分布在赤水河流域内的白酒还有董酒、习酒、赖茅、鸭溪窖等著名品牌,这些白酒不同的香型和特点丰富了贵州白酒,壮大了贵州白酒产业的实力,是贵州成为我国白酒生产大省的重要因素。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白酒总产值203亿元,居全国第3位;工业增加值152亿元;利税130亿元;从业人员2。28万人。白酒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省仅次于煤炭和电力行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图2-202005—2010年贵州白酒生产总量
贵州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烟草,早在20世纪40年代,贵州就建立了烟草公司,加工本地种植的烟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贵州烟草行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卷烟拥有“黄果树”、“遵义”、“贵烟”等一系列名优品牌,在全国香烟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黄果树”系全国36个名优卷烟品牌之一。2010年,全省烟草种植面积达到195。37×103hm2,烤烟产量达到37。02×104t。卷烟生产规模由2005年的208×104箱增加到239×104箱。2010年,全省烟草工商上缴税收158。13亿元,全省约有100×104人通过烟草产业实现就业,烟农种烟总收入51。3亿元。烟草工业已成为贵州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图2-212005—2010年贵州卷烟生产总量
贵州是全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茶叶品质好,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有资源依托。2010年,贵州40个产茶县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67。19×103hm2,茶叶产量达到5。23×104t,成为全国第二产茶大省。省内茶叶加工企业有600多家,产茶县从几个扩大到40个,拥有规模以上万亩茶园的乡镇116个。贵州茶叶品种丰富,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凤冈锌硒有机茶等多个茶叶品牌已成为贵州茶的优秀代表。品牌战略的实施,提高了贵州茶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为贵州茶叶的创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贵州是我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药用植物资源3900余种,中药材品种多,质量上乘,分布面广,素享“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盛誉,发展中成药前景看好。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富集,苗药、侗药等民族药疗效奇特,民族药开发潜力巨大。中药、民族药已有27个剂型共650个制剂品种,其中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154个。“十五”末,已跻身于全国中药制药业第一梯队,开始了从中药资源大省向中药工业强省的跃升。“十一五”期间,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制药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新药研发成效明显,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80。61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近1。33×105hm2,太子参、半夏、金钗石斛等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全省先后建成了乌当、花溪、清镇、修文、息烽、红花岗、龙里、惠水8个医药工业园区,入驻医药企业有70余户,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医药企业30余家,逐步形成了以贵州益佰、神奇、同济堂、信邦、百灵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贵州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组建2至3个大型中医药企业集团;医药流通行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组建省级综合性中药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平台1个,力争上升为国家级研发平台。
图2-222005—2010年贵州医药制造业总产值
贵州省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工业,基本形成了以辣椒制品、茶叶加工、肉干制品、调味品、禽肉制品以及果蔬等为主要产品的特色食品产业。“老干妈”、“都匀毛尖”、“牛头牌”、“味莼园”、“黔五福”等一批名牌产品,带动了贵州食品工业的发展。截至2010年年末,全省具有规模以上特色食品工业企业约2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工业总产值超过120亿元。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永红食品有限公司、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推进种加销一体化,在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经济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推进贵州省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屠玉麟:《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类型划分研究》,载《贵州科学》,2000(1)。
[2]苏维词、杨汉奎:《贵州岩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的初步划分》,载《环境科学研究》,1994(6)。
[3]牛文元:《生态环境脆弱带的EE的基础判定》,载《生态学报》,1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