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第3页)
2。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南面与广西毗邻。N25°09′20″~25°20′50″,E107°52′10″~108°05′40″,面积2。13×104hm2,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喀斯特森林及珍稀动植物。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联合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200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通过,为贵州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保护区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078。6m,最低为430m。区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原生森林茂密,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且形态多样,主要有落水洞、漏斗、洼地、槽谷、盲谷、盆地、峰林、峰丛等。山、水、林、洞、瀑、石融为一体,体现了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的神奇特色。保护区内的喀斯特森林保存完好,气势壮观,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所特有的。
茂兰保护区以保护和管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为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水文地质、森林生态、森林群落类型等提供了自然平台。
茂兰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存于其中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森林覆盖率达87。3%。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43科,501属,120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余种,二级保护植物200余种,特有种25种。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兽类61种,鸟类200余种,鱼类39种。脊椎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特有种5种。还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仅昆虫就已发现1300余种,150余种为特有种;蜘蛛130余种,特有种7种;陆生贝类50多种,特有种2种。大量的洞穴动物和土壤动物新种也被逐渐发现。1990年,来自8个国家的15位喀斯特顶级专家考察茂兰保护区后,做出如下结论:“茂兰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特性的天然实验室和难得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基地”。
3。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习水西北部,地理位置为N28°07′~28°34′,E105°50′~106°29′,总面积48666hm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习水保护区成立于1992年,1994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生态系统是中亚热带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习水保护区自然分布的国家保护植物27种,一级重点保护树种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桫椤、福建柏、闽楠、鹅掌楸、花榈木、香果树等17种,省级保护树种有三尖杉、川桂等8种;《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附录Ⅱ)》名录中的品种有31种。动物资源相当丰富,经重点考察,现已查明区内各类动物49目,252科,143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4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的28。6%;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等28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的43%。
习水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独特,尤其是发育在白垩系紫红色砂岩上的中山峡谷地貌与茂密的亚热带原生常绿阔叶林交织而成的红层地貌森林景观,是远古劫余留下的难得的一份宝贵自然遗产,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也是进行森林生态宣传教育的天然课堂。
4。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其地理位置为N26°15′~26°32′,E108°5′~108°24′。保护区北起台江南刀寨,南至雷山开屯、高岳山,西抵雷山乌尧、乌东、猫鼻岭一线,东达台江乌迷寨、剑河大坪山、榕江小丹江一线,南北长约30km,东西宽约15km,形状不规则,总面积47300hm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以保护秃杉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为主的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是个难得的科研教学基地。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地史上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成为许多古老孑遗生物的避难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据现有记录,本区各类生物2000余种,是贵州省植被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中亚热带森林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存较多的一个重要地区。林地面积36071hm2,活立木总蓄积243×104m3,森林覆盖率83%。植被类型20多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11个。其中,主要保护的类型有秃杉林,各类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水青冈林,山顶苔藓矮林,山顶杜鹃、箭竹灌丛等。本区在生态、遗传、经济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植物已经鉴定的共有1390种,分属273科,679属。其中,种子植物825种,蕨类249种,真菌203种。保护区共有红豆杉、钟萼木、白辛树、秃杉、马尾树、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半风荷等国家一、二级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0种。特别是重点保护对象——秃杉,起源古老,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为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树种,乃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树种。我国仅在云南的怒江、澜沧江流域,湖北的利川和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有自然分布。这三个秃杉分布区域,因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不同,秃杉林的组成结构、分布规律、演替动态及其整个生态系统相互关系都是不同的。而且,雷公山的秃杉林群落面积较大,保存较完整,原生性较强,现尚保存完好的秃杉天然林有35片,面积约15hm2,最大一片面积约2hm2,是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林研究基地。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相当丰富。已经鉴定的共有518种,分属39目,132科。特别是爬行动物物种非常丰富,占贵州爬行动物总种数的52。8%,比贵州的梵净山、福建的武夷山及广西的瑶山还多,在国内外是很少见的。保护区内共有豹、白颈长尾雉、大鲵、鸳鸯、猕猴、穿山甲、黑熊等23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另外,还是两栖类尾斑瘰螈、棘指角蟾和雷山髭蟾3个新种及爬行类贵州小头蛇1个新种的模式产地。尾斑瘰螈为贵州特有种,仅雷公山和梵净山有分布,雷山髭蟾为雷公山特有种,仅发现于雷公山。
5。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草海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中部,乌蒙山脉腹心地带,地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N26°49′~26°53′,E104°12′~104°18′。保护区总面积120km2,水域面积45km2,正常蓄水高程2171。7m,平均水深2m,最深处5m,蓄水量1。40×108m3,与青海湖、滇池组成中国三大高原淡水湖,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
1985年草海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草海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拥有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据统计,内有浮游植物91属;浮游动物78属,115种;水生高等植物20科,26属,37种;两栖动物25科,25属,52种;鱼类4科,8属,9种;鸟类16目,41科,184种。其中,海菜花和黄杉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每年到此越冬的鸟类有209种,10余万只,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20余种。另外还有50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保护的鸟类以及多种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
6。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赤水中部葫市镇金沙沟一带,地理位置为N28°20′17″~28°20′40″,E105°57′54″~106°7′7″。区内海拔最高点1730。1m,最低点331。5m。是我国第一个以桫椤及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33km2。1984年,赤水县人民政府建立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为“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10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设地球爬行动物时代标志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游览观光园林,正式命名为“中国侏罗纪公园”,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侏罗纪”命名的国家级公园。
桫椤系当今地球上保存不多的一种冰川前期植物,被称为科学研究的“活化石”。保护区内的桫椤,普通株高4~6m,很多地段成片分布,形成以桫椤为优势的植物群落,种群数量4万余株,被誉为“桫椤王国”,具有桫椤数量多,生长好,分布集中,生态原始的突出特点,是目前国内一处十分少见的桫椤天然集中分布区,典型代表意义十分突出。
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区内有2500多种动植物,植被原生性强,森林覆盖率高达90%。蕨类植物近200种,种子植物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种。小黄花茶为特有种,仅1000余株;桫椤、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福建柏、长瓣短柱茶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花木莲、黄连、天麻、桢楠、八角莲、三尖杉等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野生动物中兽类10种,鸟类110种,爬行类32种,两栖类10种,鱼类39种,昆虫1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8种。云豹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有藏酋猴、猕猴、黑熊、穿山甲、苏门羚、林麝、水獭、大灵猫、小灵猫共9种。二级保护鸟类有白鹇、红腹锦鸡、红腹角雉、鸢、红隼、白尾鹞等。除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外,本区还有一些稀有种。新种有贵州省级保护物种,如枯叶蛱蝶、红头咬鹃、贵州小头蛇、赤水蟹、毛冠鹿等。本区资源丰富,堪称亚热带地区一座珍贵的珍稀物种种源库,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区植被保存完整,原始性较强,地形封闭,又具有南亚热带的特殊生态环境,是一个理想的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和环境科学教育研究基地。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北沿河、务川相接处,地理位置为N28°37′30″~28°54′20″,E108°3′53″~108°19′45″,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1113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0543hm2,实验区面积5548hm2。经考察证实,保护区内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目前我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
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1994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
麻阳河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森林覆盖率63。74%,有维管束植物120科,293属,80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苏铁蕨、黄杉、三尖杉、穗花杉、香果树、香樟、润楠等12种;有春兰、寒兰、虾脊兰等珍稀兰科植物20余种。
保护区主要以保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为主。经过科学考察,保护区有各类珍贵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兽类37种,鸟类149种,两栖爬行类32种,鱼类4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豹、林麝;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大灵猫、猕猴、斑羚、穿山甲、红腹锦鸡等27种。麻阳河保护区内的两条河谷森林植被保存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社会经济价值。
8。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绥阳北部,地理位置为N28°08′23″~28°19′10″,E107°02′42″~107°13′26″。保护区总面积21840hm2,核心区面积8715hm2,试验区面积6385hm2。保护区以中亚热带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森林生态系统和黑叶猴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同时保护分布于该保护区的其他珍稀动植物和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9年,为县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主要以原生性亮叶水青冈为主体,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覆盖率达80%。区内有木本植物有64科,28属,252种,12个变种。源于中生代白垩纪的有木兰科、樟科、槭树科等15科的植物。新生代第三纪残留下来的有珙桐科、紫树科、山茶科等22科。林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香果树、鹅掌楸,三级保护植物穗花杉、白辛树、领春木等,还有许多重要经济树种。自然保护区中药材资源342种,名贵的有天麻、杜仲、疏叶独活、川八角连、升麻,尤以天麻资源最为丰富。
9。赤水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长江上游鱼类种群多样性和长江上游自然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利用渔业资源,补救因水电工程建设和经济建设等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及时拯救长江上游濒危鱼类而建立的。
保护区江段总长度为1162。61km,总面积为33174。213hm2,涉及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主要包括金沙江向家坝坝轴线下1。8km至重庆马桑溪长江江段353。16km,岷江月波至岷江河口90。1km,赤水河源至赤水河河口628。23km。其中,核心区10803。5hm2,实验区6566。1hm2。
保护区合江至屏山段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热带经济林木及亚热带竹林、柏木林和马毛松林;屏山至雷波段植被类型主要为热带、亚热带灌丛。区内水生维管束植物稀少,仅在安边至雷波江段的西宁河生长有少量眼子菜、聚草等。浮游藻类有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甲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共计6门,65属,以舟形藻、直链藻、脆杆藻为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