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区域资源环境特征(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区域资源环境特征

一、黔南中山河谷立体农业优势区

(一)地质、地貌及地势况

黔南中山河谷立体农业优势区地质构造以褶皱和断裂为主。三大地质构造单元分别为黔南古陷褶断束、册亨—罗甸迭陷断束、三都—荔波古陷褶断束。由于受到造山运动及凹陷的影响,海相沉积(主要是生物沉积、化学沉积和机械沉积)多,厚度大,因而形成了一系列排列整齐有序且平缓宽大的背斜和陡峻狭长的向斜相间的隔槽式褶皱,褶皱方向基本为南北向。

全区处于一个完整的地质单元中,特别是晚元古代形成地台基底后,多次接受海相沉积,形成了地层发育齐全,层次清晰,厚度大,化石丰富的特点。地层从最古老的晚元古代的板溪群、震旦系到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至中生代的三叠系和新生代的第三系均有出露。

本区处于云贵高原东南部边缘的斜坡地带,平均海拔875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山地、丘陵、盆地和河谷相互交错,山地和丘陵占全区总面积的92。77%,盆地坝子仅占7。23%。本区气候温暖湿润,江河交错,水系发达,河流侵蚀切割强烈,峡谷较多,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地形比较破碎。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地下岩溶发育,地下河、溶洞既多且奇,形态多样,地面上峰丛、峰林、槽谷、洼地、天生桥等普遍分布。

(二)气候

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区内大部时间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在季风影响下,全区气候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约为17。37℃,年平均降水量1408。6mm。每年4~9月为多雨期。

本区年平均日照时数1289。17h。区内大部分地区,日照率在30%左右。一年四季,冬天日照率最小,在20%以下,夏季日照率为35%~45%。日照特点是北大于南,东大于西,夏大冬小。

各地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左右,以南部罗甸县的75%为最小。

区内年平均气温15℃~19℃,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增,表现为“一低三高”,地势偏高、位置偏北的都匀市为低温区。高温区为南部河谷低地的罗甸县(19℃)和东部三都县(18℃)以及东南部的荔波县(18。3℃)。但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地方性小气候类型多样,“山下桃花山上雪,坡前下雨坡后晴”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河流湖泊与水资源

本区气候湿润,河流较多,水系交错,河流主要分属于珠江水系。全区有中、小河流100多条,主要河流有清水江、樟江、红水河、马场河、曹渡河、蒙江、烂土河等。河流主要为降水补给,属雨源型山区河流。水资源总量约93。16×108m3,其中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21。14×108m3。

(四)土地资源

全区土地总面积15145。52km2,占贵州总面积的8。6%。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64%,丘陵面积占29%,平坝面积占7%。全区人均耕地0。04hm2。

(五)生物资源

区内植物茂盛,动物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经济植物有:食用植物(如淀粉植物类、蛋白植物类、维生素植物类、蜜源植物类以及植物性饲料类等);药用植物(如银杏、三尖树、天麻、杜仲、乌梅等);工业用植物(如松、杉、樟、梓、泡桐等),纤维植物,芳香油植物,树脂树胶植物;经济昆虫寄生植物;改善和保护环境植物(侧柏、无花果、刺槐)等。列入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喙核桃、柄翅果、伞花木、杜仲、福建柏、掌叶木、鹅掌楸、马尾树、观光木、十齿花、短叶黄杉、田林细子龙、翠柏、蝴蝶果、八角莲、领夏木、天麻、黄枝油杉、柔毛油杉、华南五针松、银鹊树、凹叶厚朴、红花木莲等。杨梅、猕猴桃等野生植物遍布全区。

各类野生动物500多种(含亚种),其中鸟类200多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一半左右,珍稀动物较多。

(六)矿产资源

本区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磷、煤、油页岩、铁、汞、铝、锌、锑、金、铜、火黏土、硅石、石英砂、白云石、砷、重晶石、电石灰石、石灰岩、石膏、辉绿岩、花岗石、大理石、水晶、冰洲石等。独山半坡的锑矿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七)旅游资源

本区山水秀丽,景色迷人。现有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国家级AAAA级风景名胜区2个(荔波樟江、平塘掌布)。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最后一颗绿宝石”。平塘掌布景区的“藏字石”,形似“中国共产党”五字,堪称一绝。三都水族的文字水书被称为“不可知的天书”,是中华古文字的“活化石”。红色旅游景点有猴场会议会址、突破乌江遗址、板寨会师旧址等。此外,荔波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黔东南低山丘陵农林优势区

(一)地质、地貌及地势

黔东南低山丘陵农林优势区及邻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的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扬子陆块的东南缘。

本区地层从元古代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元古代的四堡群和下江群,震旦系至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代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代的第三系、第四系。震旦系主要分布在本区西部的丹寨及台江—三穗、岑巩等地,黎平、从江一带亦有成片分布。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广泛,镇远—凯里—丹寨以西有大面积出露。

区内有凯里翁项剖面、台江番召剖面等国内典型的地层剖面。同时,有八郎中下寒武系国际层型剖面,且凯里古生物化石被确定为国际寒武纪中下阶的“金钉子”。另外,本区还有丹寨南皋地区寒武典型的剖面,雷公山变质岩剖面、沉积岩剖面,从江火山岩剖面等。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具有不同的沉积组合,发育多种多样的岩浆岩和变质岩,具有不同的岩浆岩组合和不同的变质相带,受控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存在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北北东方向。不同时期不同的构造形态叠加、改造而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构造地貌。

区内地势西高东低,山地、峡谷交错分布,最高海拔2178m,最低海拔137m,相对高差较大。本区总面积30337km2,喀斯特出露面积占23。1%。

全区主要有五种地貌,分别为中山、低中山、中低山、丘陵、盆地。五种地形交错分布,使得本区地貌崎岖复杂。

(二)气候

本区地处低纬度地区,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区年均气温16℃,1月为该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6℃~7。7℃;7月为该区最热月,平均气温23。2℃~27。4℃。区内年均降水量1045~1421mm,其中,年降水量≥1200mm的地区集中在西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降雨集中在4~10月。经纬度位置决定了此处大气环流的特点,赋予了本区季风气候的所有特点,但是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得区内的气候又具有高原山区气候的特点,并且表现出垂直分异的特点。本区气候的总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东南部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属于河谷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北部中低山丘陵为山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三)河流湖泊与水资源

区内河流以苗岭雷公山为分水岭,北部河流汇入清水江,属于长江流域,南部河流汇入都柳江,属于珠江流域。

区内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水总量达28。9×108m3,占全区年径流总量的12%。

全区多年平均地表水年径流总量为191×108m3。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全区水能储藏量为332×104kW,可开发量244×104kW。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河流上游及干流中、下游的峡谷区,开发条件优越。

(四)土地资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