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旅游区划与旅游线路组织(第2页)
四、黔南生态文化旅游区
黔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包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个自治州,总面积73242km2。区内峰峦起伏,江河纵横,山清水秀,气象万千,自然风光绮丽多姿,人文胜景质真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拥有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都匀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剑河温泉等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其中荔波喀斯特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区内居住着苗族、侗族、水族、瑶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积淀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成为黔南旅游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苗年、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和侗族大歌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布依族勒尤、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黔东南是世界苗侗民族文化核心保留地,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亚洲区只有黔东南和西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誉为“露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和具有神奇魅力的“文化孤岛”。
在旅游业发展中,本区以黔东南州的雷山、黄平、施秉、镇远、三穗、黎平、从江、榕江,黔南州的荔波、三都、平塘、罗甸、惠水,黔西南州的兴义、贞丰等节点城市为依托,以凯里、独山和都匀为口岸和服务中心,以荔波自然遗产地、雷山—凯里巴拉河苗族村寨群、贵定音寨布依族村寨群、三都姑鲁水族—荔波瑶山瑶族村寨群、兴义下五屯布依族村寨群、黎平肇兴侗族村寨群、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为主体,并对接湖南、广西、重庆等省区进行区域合作,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民族文化旅游区。
(一)升级民族村寨与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合理利用民族村寨、民族文化,重点推进苗族、侗族、仡佬族、水族、布依族以及毛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积极开发民族村寨观光(如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三宝侗寨),民族文化演艺,特色生活体验,民族美食餐饮,民族体育赛事等旅游产品。依托苗族古歌、侗族琵琶歌、侗族大歌、铜鼓十二调及苗绣、侗绣、水族马尾绣、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开发民族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
推进“旅游商品龙头企业成长工程”以及“万户小老板工程”,建设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传承和旅游交易基地,提升办好“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中国(黔东南·凯里)民族银饰博览会”、多彩贵州文化节等活动,打造贵州民族手工艺文化旅游品牌。
积极引入高科技技术,以时尚艺术创意的手法,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演绎,打造一系列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旅游创意产品,如3D民族主题影视剧、民族主题游戏等,提升民族文化的体验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
(二)建设乡村旅游新高地
(三)加强区域分工,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
重点依托荔波喀斯特山水景观,以三都水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喀斯特地质博物馆。依托都匀毛尖茶、平塘“天眼”和天坑群、福泉山道教文化等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山地户外运动旅游、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康养健身旅游、科考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凭借黔南州内两条高速铁路贯穿的交通优势,优化旅游区域结构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区和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依托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等,利用喀斯特地貌等自然优势,实施保护式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结合旅游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的新途径,探索以旅游发展攻克石漠化治理;充分发挥两江资源优势,在构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基础上,开通旅游航运,发展水体旅游,发展南、北盘江水体娱乐休闲产品。
整合区域优势旅游资源,以荔波生态旅游度假区、龙里国际山地避暑休闲度假区、镇远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度假区、西江苗寨度假区、肇兴侗寨度假区、万峰林(万峰湖)户外运动度假区六大旅游基地的建设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黔北人文与生态旅游区
黔北人文与生态旅游区以遵义市为主体,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属于国家规划的长江中上游综合开发和黔中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区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一年四季皆可游。
黔北旅游区是大西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区的重点景区,也是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热点中生态旅游的理想王国。遵义山川秀丽,风光独特,尤以山、水、林、洞为主要特色,有举世闻名的赤水河,数以千计的瀑布群体,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遵义是长征见证之地,探奇古播州之地,见证国酒辉煌百年之地。长征文化博大精深,“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是长征文化中耀眼的闪光点。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茅台酒誉满全球。播州土司文化、茶文化都是本区地方文化的代表。
在旅游业发展中,遵义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突出的文化优势,以长征文化为切入点,巩固和提升红色旅游;加强赤水生态休闲旅游、山地户外运动及温泉康体保健养生旅游、国酒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的发展力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与旅游融合,强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和世界自然遗产特色。
(一)优化升级红色体验与酒文化旅游产品
以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遗址等为重点,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打造贵州红色旅游品牌。整合全省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以长征文化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一批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如红军战斗遗址主题游、贵州革命先烈故里寻踪游,全面完善和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水平和能力,增强贵州红色旅游的整体影响力。
依托茅台酒厂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以茅台酒厂为核心吸引物,以茅台酒、国酒文化等为品牌,以茅台古镇为支撑,打造集工业旅游、国酒茅台文化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度假区。加快茅台古镇风貌改造和环境治理,加快中国酒文化城建设,主要包括国酒文化展示区、国酒品鉴区和特色旅游商品展销区等;打造具有中国酒都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和具有酒文化特色的歌舞剧,开发“中国酒都宴”及地方特色餐饮。
加大对“娄山关”和“四渡赤水”品牌的打造力度,整合长征文化、国酒文化、生态文化、地域文化和茶文化等旅游资源,“以红带绿”,“以红带史”,“以红带茶”,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品
着力提升赤水大瀑布、四洞沟景区、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等的国际竞争力。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结合赤水河独特生态景观的分布,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架空栈道、徒步小径、自行车道、马道等休闲道路体系,配套建设休息处、观景台、野营地、停靠场等服务设施,完善主题酒店、度假酒店、主题餐厅、专项俱乐部会所、汽车营地驿站建设,实现观光型景区向休闲度假旅游景区的转型。
推进“山谷游”向“山地居”产品的转化,充分挖掘赤水生态资源优势,以月亮湖、九曲湖、天台山等景区为核心,打造夏季清凉、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培育度假产业,建立环湖休闲漫行道、景观带和游憩地,因地制宜地建设植物养生场,配套建设养生保健理疗场馆。挖掘天台山宗教文化,推行宗教养生理念,开发素食、素斋产品。大力开发宝源等地的温泉度假旅游,以山林生态为依托,重点发展现代度假型温泉产品、旅游小镇型温泉产品、会展配套型温泉产品,配套建设主题温泉小镇、温泉疗养区、休闲娱乐区、度假酒店、乡村酒店、老年公寓、休闲体育设施、自驾车基地等服务设施。
以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张家界”九道门和“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溶洞三大旅游区为依托,开发集观鸟、温泉疗养、森林氧吧、徒步、露营、溶洞探奇探险、科考等为一体的度假区。改扩建三个景区之间的连接性,提升至三级以上;建设宽阔水观鸟基地,配套建设博物馆、观景平台等;建设九道门入口停车场完善徒步旅游线路以及配套露营地;改造提升双河溶洞休闲度假区,整合周边田园、森林、温泉等资源。
六、黔东北文化生态旅游区
黔东北文化生态旅游区以铜仁市为主体,是云贵高原连接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地处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交界地区,为黔东门户。本区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500~1000m。武陵山主峰位于本区,山脉以东是丘陵地带,河流切割较浅,地面平缓起伏,河流沿岸多是山间坝子,平均海拔300~800m;山脉以西是岩溶山原地貌,平均海拔600~1000m。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5℃~17。6℃,年均降水量1110~15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全区林地面积1201。34×104亩,森林覆盖率48。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值超过六级。
本区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概括为“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两江”(乌江和锦江),“四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因拥有梵净山“自然基因宝库”与宗教圣地,重点发展梵净山生态旅游,深入挖掘梵净山佛教文化,发展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石阡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带动周边区域特色温泉养生产品的发展,形成温泉养生旅游品牌;强化旅游业与营养健康产业的融合,重点发展石阡营养健康旅游产品。以碧江九龙洞、云林仙境,松桃苗王城,沿河乌江山峡,思南石林为支撑,形成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的互补与多元化发展。
(一)以梵净山旅游为龙头,建立环梵净山旅游产业体系
实施“品牌带动,整合突破”战略,依托梵净山,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弥勒道场为品牌,以江口、印江、松桃等为支撑,整体构建生态名山和佛教名山,将梵净山打造成国际性旅游目的地。
依托梵净山地质奇观,建设梵净山世界地质博览名山,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建设观光索道,开发新老金顶观光游览;建设梵净山观景平台,对蘑菇石、万卷书、翻天印等极其珍贵的地质奇观进行保护性开发;开发棉絮岭—梵净山山顶和鱼坳—梵净山山顶游客登山步道两侧地质景观,选择在九皇洞、薄刀岭、太子石、冰川遗迹等地质景观点建设一批游客观光平台;改造棉絮岭—梵净山顶和鱼坳—梵净山顶游客步道,提高建设标准,完善各种标识及卫生厕所、垃圾桶等设施;建设地质奇观、地质遗迹电子化解说系统。
以打造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为目标,全面提升佛教文化品牌,打造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弥勒佛道场。重新打造中国明代皇家寺院,重点修复梵净山皇家寺院(六大皇寺),全面修复万历敕建六殿(九皇殿、三清殿、圆通殿、弥勒殿、释迦殿、通明殿)。
依托梵净山罕见的世界生物资源基因宝库和“生命遗产”资源以及高海拔形成的地景、天景、山景、光景、水景、雪景、雾景等雄伟壮丽自然景观,把梵净山开发成为世界“生命遗产”旅游文化名山,争取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
按照梵净山旅游资源开发布局,重点推进环梵净山的太平河、黑湾河、冷家坝、寨英古镇、木黄、张家坝、团龙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和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快形成梵净山精品旅游环线,使其成为梵净山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