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丰富的旅游资源(第1页)
第一节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
漫长而奇妙的地质构造过程,孕育了遍布贵州全省各地的奇山秀水,形成了无数的自然奇观,使贵州成为“绿色高原喀斯特王国”。适生于环境的各民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奇异多彩的山地民族文化与久远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贵州文化最为突出的特征,为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和多目标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10年,全省有3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项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个国家森林公园,9个国家地质公园,3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际民族生态博物馆,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万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一)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是指在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理过程中形成并在地表或浅地表存留下来的各种景观。地文旅游资源包括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自然灾害遗址、名山、岩溶景观、蚀余景观和沙(砾)石风景、沙(砾)石雕、小型岛屿、洞穴等。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m左右。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中南部苗岭横亘;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西部乌蒙山高耸,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为贵州省内最高点。贵州独特的地质条件形成了神奇秀丽的地文景观,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发育,使这里形成了丰富绚丽的景观,如发育在地表的石牙、溶沟、漏斗、洼地、石林、峰丛、峰林以及天生桥等。在这些地文景观中,著名的有雷公山、梵净山、九洞天、织金洞、兴义万峰林、修文回水石林、兴义马岭河峡谷、黄平飞云大峡谷,开阳南江大峡谷,织金洞、铜仁九龙洞、安顺龙宫、黎平天生桥,关岭海百合化石群、兴义鱼龙化石群等。
(二)水体类旅游资源
水体类旅游资源包括风景河段、溪流河段、湖泊、瀑布、冰川、积雪景观等。水体景观具有资源本体的相对动态性,并且具有独特的映景功能。水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它不但是旅游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地貌最活跃的外力因素。
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地壳缓慢抬升,河流下切,贵州成为世界上峡谷河流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并以喀斯特峡谷河流和丹霞峡谷河流最为典型。河谷基岩奇特,河床狭窄,滩多流急,森林茂密,孕育了贵州丰富的峡谷瀑布观光和探险漂流等旅游资源。贵州素有“千瀑之省”的称号,黄果树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赤水四洞沟瀑布、黄平野洞河飞水岩瀑布是其重要的代表。全省拥有可漂流河流800多条,目前已开发30多条,马岭河峡谷、开阳南江大峡谷、修文桃源河、贵定洛北河、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等。
“高峡出平湖”,随着乌江和南、北盘江梯级电站的开发,水库密布,形成了众多的人工湖,支嘎阿鲁湖、东风湖、索风湖、夜郎湖、百花湖、红枫湖、乌江水库、飞龙湖,万峰湖、千岛湖等呈串珠状分布。湖泊多与山、峡、洞、林成一体,多姿多彩,其中,乌江源百里画廊东风湖、索风湖、支嘎阿鲁湖三大连湖经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选,入选“中国十大喀斯特美丽湖泊”。草海是贵州的天然湖泊,素有“鸟的王国”之称,有鸟类100余种,特别珍稀的鸟类有黑颈鹤、灰鹤、白肩雕、黑翅长脚鹬和草鹭,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谐相处的十大候鸟活动场地之一,是冬春观鸟,夏秋避暑的最佳选择地之一。
贵州温泉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北部及东北部,石阡温泉分布数量最多,计有15处。全省主要温泉有息烽温泉、石阡城南温泉、剑河温泉、金沙岩孔温泉、遵义枫香温泉、仁怀盐津桥温泉等。枫香、岩孔属低矿化含硅酸、锶、溴、氡的重碳酸钙镁型矿泉水,含有锂、硼、锗、钼、硒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组分,泉水含钠低,口感纯正,是一种优质天然矿泉水。盐津桥、坛厂和安底的矿泉,均含有溴、碘、偏硼酸、氡等具有医疗作用的元素和成分,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三)生物类旅游资源
生物类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以生物群体构成的总体景观。生物景观包括树木、草原与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
贵州山区是高纬度植物区系南移的避难所,同时又是低纬度植物区系北扩的栖息地,贵州地形多变的区域内形成了多种植物区系共存共荣的局面。在世界种子植物的15个植物区系成分中有13个成分在贵州同时具有。其中,以科为统计单位,属于热带、亚热带性质成分的占72。5%,温带性质成分的占25。5%。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在全国列第三位,其中茂兰自然保护区和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入列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各种奇花异草开放于山野之中,充满野趣,如黔南荔波的野生梅景区、毕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赫章韭菜坪、威宁草海、赤水竹海和桫椤保护区等。
贵州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现有陆生野生动物715种,其中,兽类138种,占全国兽类总数的27。7%;鸟类417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3。5%;爬行类100种,占全国爬行类总数的25。6%;两栖类60种,占全国两栖类总数的21。4%。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云豹、豹、白鹳、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林麝、红腹角雉、大鲵等72种,主要分布在梵净山、荔波茂兰、草海、麻阳河、雷公山、佛顶山等地。
(四)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既有直接造景的功能,如明媚的阳光、灿烂的朝霞、飘浮的白云、蒙蒙细雨、漫天大雪等,又有间接的育景功能,影响着自然环境其他要素乃至人文景观的变化,如梵净山的云海、佛光。
贵州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在15℃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3℃~6℃。降水丰富,一般为1100~1300mm。从旅游的角度看,夏季除了贵州南部低热河谷地区、铜仁锦江河谷、思南塘头乌江河谷和北部的赤水河谷较热,冬季除毕节西部的威宁、赫章和六盘水市海拔较高地区较冷外,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气候的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多夜雨,轻风拂面;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旅游季节长,全年可游览”。贵阳、六盘水已成为国内公认的“中国避暑之都”、“凉都”,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五)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
贵州处于高海拔、低纬度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山地复杂多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加之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众多天然洞穴,为以采集、狩猎为生的古人类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场所。因此,贵州陆续发现史前文化遗址80余处,不仅为全国考古和人类生存繁衍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也成为贵州旅游业开发的一个新亮点。贵州已调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50多处,已发掘的有黔西观音洞、桐梓马鞍山、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盘县大洞、兴义猫猫洞、普定白岩洞、普定穿洞、六枝桃花洞、安龙观音洞、安龙福洞、长顺青龙洞等。贵州正式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平坝飞虎山、普安铜鼓山和毕节青场3处。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今贵州秦汉时期为夜郎国的主要领地,在毕节、安顺、六枝、遵义一带仍能找到夜郎文化的遗迹,如贵州赫章可乐墓葬遗址、六枝古夜郎遗迹、普安青山夜郎群落遗迹、桐梓夜郎坝等。遵义海龙屯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中国军事城堡遗址;明太祖朱元璋调集30万大军到今贵州屯田驻军,屯堡人古老的石头建筑、装束、饮食习惯、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在安顺一带得到了完好的保存;王阳明在修文龙场“悟道”,创心学理论,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变革。贵州还保留有一大批文物古迹,如贵阳甲秀楼古建筑群、弘福寺、黔灵湖圣泉、文昌阁、来仙阁、黔明寺、仙人洞、桐野书屋,遵义湘山寺、务本堂、沙滩文化遗址、桃溪寺、瓦厂寺、文庙,安顺花江铁索桥、关岭红崖古迹,福泉古城垣、葛镜桥,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天后宫、四官殿,黄平飞云崖,从江增冲鼓楼,黎平地坪风雨桥,凯里孙文恭祠,晴隆“欲飞”摩崖石刻,兴义刘氏庄园,毕节大屯土司庄园,织金财神庙,威宁凤山寺,大方阁雅驿道、彝文碑刻,石阡万寿宫,杨粲墓、奢香墓、郑珍墓、黎庶昌墓、莫友芝墓、安龙十八先生墓等历史文化遗迹。
贵州拥有丰富的革命遗址旅游资源。1930年至1936年红军足迹遍及68个县,留下了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战役遗址、红军抢渡乌江遗址、黎平会议会址、枫香溪会议会址、印江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纪念碑、镇远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遗址等多达454处的革命遗址,特别是以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所形成的长征文化,更具震撼力、号召力。
(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由于封闭隔绝,贵州保存有许多“文化孤岛”,被称为“文化千岛之省”、“活着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它们“原始、奇秀、古朴、神秘”。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村寨建筑,传统的日常劳作方式、节日、民族歌舞表演以及刺绣、纺织、印染、银器加工、雕刻、编制、制陶等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