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贵州反贫困与农村发展(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4)政府大力推动,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要靠政策、靠改革、靠投入,更要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现在,推进城镇化的时机良好,国家实施城镇化战略;各地城镇改革发展试点的经验很丰富,推进改革的风险已经不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

(5)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调整所有制结构,要把立足点放在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上。不给国有经济特权,也不歧视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工商登记、税费收缴、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同样待遇,进行公平竞争。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效益好,群众能得到实惠的可以发展,能发展快的就大力支持。

2。实施土地流转工程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巩固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成果,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构建一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用土地产权体系,是关系到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完成城乡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大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向小康迈进,农民不但要求吃饱,还要求经济收益增大。一是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法制方面包括保护农民承包权的稳定性;承认农民对承包权的利益实现权利;承认农民在用途管制下的自主经营权;允许并鼓励农村地产依法流转,以利于现代化生产等。机制方面要在强化用途管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势头明显加快,但行政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等问题也相继显露。因此,在土地流转问题上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避免行政强迫,制定配套措施,将中央的农村政策落实,依法管理土地,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地制度的主要任务是要明确农地产权,农民只有具有对土地资源排他性的明确权利,才会产生稳定的经济预期,才会增加农业投入,避免掠夺式经营,要使土地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3。实施小额信贷工程

小额信贷是一种有效的扶贫到户形式,能够服务于最贫困地区的农户和贫困户,并使绝大多数借贷户获益。在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贵州贫困地区,小额信贷成为一条新的扶贫途径,使那些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农民命运有了新的转机。小额信贷是反贫困的一种现实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有效工具,在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有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拓宽服务对象和市场,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信贷服务,而不仅仅限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

4。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西部大开发,教育必须优先发展。贵州由于经济贫困致使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经济制约着教育,反过来教育又拖了经济的后腿,形成了典型的“贫困综合症”。贵州要走出贫困,必须加速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一是加强和改革贵州现行的农村教育体制;二是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三是将农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实施范畴。

5。实施乡镇企业工程

乡镇企业是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是广大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收入来源。要实现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肩负起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重任,需要彻底推行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革,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一是加强领导,实行“整体推动”;二是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发展环境;三是坚持改革,建立富有活力的经营机制;四是积极调整结构,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依靠科技,尊重人才;六是多途径筹集资金,增强发展后劲。

6。实施科技扶贫工程

从总体上看,贵州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缓慢的,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而科技扶贫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一是坚持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落实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去;二是下大力气把优势产业规模化,以规模优势占领市场;三是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四是加强企业、高校、科研合作,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五是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六是促进高新技术及时转化和产业化;七是科技体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7。继续实施劳务输出工程

农村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对于减缓农村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拓宽就业空间,增加贫困户的收入,缓解了新增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二是学习新的技能,更新观念,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三是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发挥其生产潜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8。开展小城镇建设工程

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为农村人口摆脱贫困提供了有效途径。加速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弊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人口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而且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除农村贫困。

9。搞好旅游扶贫工程

贵州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颇具特色,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独具魅力,喀斯特风光与夜郎文化有机组合。贵州省应做好旅游规划与引导,加强各方面的协调、管理、配合,从体制、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旅游产业的发展,致力于扶贫开发与支柱产业建设有机结合,为农民开辟增收途径。一是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活动;三是尽快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四是注重旅游产业规模效益;五是旅游资源重组和结构创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