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生态与环境特征(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生态与环境特征

贵州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生态类型多样,功能显著,脆弱性明显,特征鲜明等方面。

一、生态环境的特征

(一)生态环境多样

贵州省的地形、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很大,立体气候明显,加上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根据屠玉麟等的研究[1],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类型可分成55种1级类型和65种2级类型。

(二)生态环境脆弱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广泛发育的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强烈,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全省喀斯特面积109083。98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熊康宁等),属我国乃至世界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强烈的一个高原山区。石芽、石沟、峰林、峰丛、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和暗河等交错分布,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抗干扰能力弱。在喀斯特分布区,由于地表崎岖,地下洞隙纵横交错,水文动态变化剧烈,地表水渗漏严重,旱涝交叠,土地薄瘠,植被生长困难,自然和人为影响导致的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敏感。

喀斯特环境是一种易受干扰而遭破坏的脆弱生态环境,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灵敏,维持生态自身稳定性的能力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性较大,自然环境易于向不利于人类利用方向演替。[2]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岩石**率高,土层浅薄,肥力低、水土易流失,水分和养分供应及保存能力差,耕地匮乏,环境容量小,土地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弱,弹性小,阈值低,环境系统内物质的移动能力很强,受干扰后自然恢复的速度慢,难度大,它同沙漠边缘地区一样,被环境学家称为脆弱环境[3]。

生态环境脆弱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过度开垦和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和石漠化问题突出。据贵州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2013年5月)显示,全省土壤侵蚀面积为55269。40km2。根据熊康宁等的研究,若将轻度以上的石漠化等级划分为石漠化土地,贵州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达37597。36km2。

二、生态环境问题

贵州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的高原山地省份,省内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崎岖,河谷深切,地势起伏较大,地表形态多变,岩性组合复杂,土壤种类繁多,喀斯特地貌典型,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资源开发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增强,致使不少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恶化,诸如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贵州省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

(一)土地退化

贵州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强烈,使土地的退化类型多样,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喀斯特石漠化加剧,土壤肥力水平下降等方面。

20世纪50年代,贵州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2。5×104km,到了60年代,这个数字扩大到了3。5×104km,70年代末为5×104km,1995年则高达7。67×104km。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调查统计(2000年),贵州省的土壤侵蚀模数在500tkm2·a以上的明显土壤侵蚀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3。54%,其中侵蚀模数为2500~5000tkm2,侵蚀深2~4mma的中度土壤侵蚀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01%,而侵蚀模数在500tkm2·a,侵蚀深度在4mma以上强度和极强度土壤侵蚀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27%。根据贵州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2013年),全省土壤侵蚀面积为55269。40km2。按侵蚀强度分,轻度土壤侵蚀面积27700。4km2,中度土壤侵蚀面积为16356。32km2,强烈土壤侵蚀面积为6011。53km2,极强烈土壤侵蚀面积为2960km2,剧烈土壤侵蚀面积为2241。15km2。

根据熊康宁等的研究,贵州超过13的喀斯特地区已经发生了石漠化,石漠化形势相当严峻。

(二)自然灾害

属强喀斯特化的高原山地,地质结构复杂,断裂纵横,切割强烈,地形破碎,加之降雨丰富,人为活动的影响强烈,植被覆盖率达不到山区生态安全要求,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类型多。

贵州省自然灾害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类多。从大类上分,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从小类上分,可分为冰雹、洪涝、干旱、雪灾、大风、大雾、雷电、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病虫害、草害等。

第二,普遍性。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看,每年都有灾,无处不发生灾害,而旱灾、洪涝、地质灾害最为频繁。在时间上具有普遍性,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即全省9个市(州、地)、88个市(县、区),几乎各种灾害均有发生。

第三,区域性。总体来看,贵州省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乌江、赤水河、清水江及都柳江、红水河低洼河谷两岸。冰雹灾害通常由东部的沿河、德江、务川、道真向遵义、桐梓至开阳、清镇、惠水、长顺、平坝、织金、大方、六枝、册亨、望谟、安龙等地延伸。有人总结为“洪涝、冰雹一条线,旱灾一大片”。而贵州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多数地区不怕涝,只怕旱。

第四,群发性。一方面,不同的灾害常同时出现,如大风、冰雹及洪与涝同时出现;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同时又诱发植物病虫害以及人畜疾病、流行病等。

第五,频率高。从近几年贵州省的自然灾害情况来看,各种灾害平均每两周发生一次。

第六,灾害程度深。近些年来,贵州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有增长的趋势,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一般年份,自然灾害给全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70亿元左右,重灾年份超过100亿元。2011年,贵州先后遭受低温雨雪冰冻、春旱、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夏秋连旱等多类自然灾害,全省88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特别是6月下旬到10月上旬历时3个多月的夏秋特大干旱,是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受灾范围最广,受灾程度最深,受灾损失最大的旱灾,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表2。2贵州省2006—2011年自然灾害统计表

1。地质灾害

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省均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全国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地质灾害具有“全、重、多”的特点。

贵州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塌陷、崩塌、地震等。其中,滑坡较为常见,主要发生于强烈风化的沉积岩、变质岩、黏土岩、碎屑岩分布区,常在久雨、大雨、暴雨之后出现。崩塌多发生在坚硬岩石分布区,以河谷、沟谷、悬岩绝壁地带及地下河出口处最为常见。塌陷常出现在岩溶发育地区和断裂地带。贵州虽然有地震发生,但频率不高,震级不大。此外,人为的活动有时也会诱发某些地质灾害。

表2。3贵州省2000—2010年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次数

2。气象灾害

贵州自然条件复杂,各种气象灾害时有发生,有的出现频率较高,造成的灾情比较严重。常见的有旱灾、水灾、风雹灾、凝冻、霜冻、倒春寒等。

(1)干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