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特征(第1页)
第一节自然特征
一、地质环境特征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带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华南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由于漫长地质时期的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形成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景观,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一)地层发育特点显著
地层发育齐全,自新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地层连续,多为整合接触,特别是震旦纪至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富含多门类生物化石,且保存完好,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的瓮安生物群、江口庙河生物群、遵义牛蹄塘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盘县生物群、兴义生物群、关岭生物群等。
地层主要由沉积岩、浅变质沉积岩组成,火成岩和深变质岩很少。在沉积岩中又以碳酸盐岩最为发育。据统计,碳酸盐岩地层的累计厚度达20000m,分布面积10。9×104km2,约占贵州国土面积的61。9%。碳酸盐岩的广布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地层组成物质垂向上分异明显。新元古界以海相陆源碎屑岩为主,其次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少量碳酸盐岩,大部分已变质为绿色岩系;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岩。纵向上的三分性展示了贵州地壳由海向陆的演变过程,同时也为现今的地貌分异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构造运动
1。构造运动的基本特点
在已知近10亿年的地质历史中,贵州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融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阶段,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在多次造山作用的过程中,地应力场不断变化,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形式。其特点是: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变形不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燕山运动造就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喜马拉雅运动奠定了今天地貌发育的基础。
2。地质构造特征
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其特点为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较紧闭的褶皱和较开阔的褶皱相间并列,代表性的构造是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占据了贵州扬子陆块大部分的侏罗山式褶皱带,卷入褶皱带的地层从中元古界至中生界。褶皱样式多样,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和典型。贵州侏罗山褶皱带是由一系列的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相间平行排列而成的,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广大范围内,普遍发育有与褶皱轴(主要是背斜轴)平行的冲断层,与上述褶皱一起构成褶皱—推覆构造。冲断面产状一般较为平缓,有时出现飞来峰或构造窗;有的则形成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冲断岩片。区内另一类重要断层是与上述褶皱和冲断层斜交的走滑(平移)断层,它与上述的冲断层构成复杂的断裂网络。此外,在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的一些大断裂旁侧,还发育有小型拉伸构造——箕状断裂,常表现为半地堑盆地,其中堆积的晚白垩纪磨拉石已发生轻微变形,这显然是喜山运动的表现。
四川盆地边缘平缓开阔褶皱带: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涉及范围仅限于贵州赤水和习水。区内构造变形较微弱,地层产状一般平缓,有的甚至水平,主要由晚三叠纪晚期至晚白垩陆相碎屑岩地层组成。褶皱一般开阔,其形式以横弯顶薄的舒缓背斜和向斜为主,呈近东西向分布。断裂构造不发育,仅有一些小型的正断层。
南盘江造山褶皱带:南盘江地区属华南活动带的西南段。卷入这个带的地层为上古生界至中生界,其中以中上三叠统的陆源碎屑复理石建造最引人注目。主期构造线呈N向,为紧密的褶皱和冲断层。分布最广的中上三叠统陆源碎屑岩,构造变形强烈,常见连续线性紧密褶皱,区域性板劈理发育,并有复杂的中小型构造,如平卧褶皱、同斜褶皱、扇形褶皱和尖楞褶皱。
江南基底褶皱—冲断带:镇远—凯里—三都一线的黔东南地区是雪峰山区的一部分,前寒武系浅变质岩系大面积成片出露。燕山期向北西叠瓦逆冲作用使该带前寒武系大面积成片出露,带内具有基底卷入变形、广泛发育劈理、出现双冲构造等较深层次变形的特征。本带的西缘为一系列倾向南东,向北西凸出的弧形逆冲断层。总的看来,本带是一个被燕山期叠瓦逆冲作用破坏和改造了的加里东期造山带。
六盘水断陷盆地:指在晚古生代期间,在峨眉地裂的影响下,沿现今的威宁、水城、六枝、镇宁等地,呈北西向展布的一个槽形断陷盆地。盆地的两侧分别受紫云—垭都同沉积断裂及威宁—水城同沉积断裂控制,在盆地内,泥盆系、石炭系及中下二叠统为深水沉积的暗色碳酸盐岩、泥岩和硅质岩,以含浮游生物为主。盆地两侧相应地层由富含底栖生物化石的浅色碳酸盐岩组成。该槽形盆地夭折于晚二叠世,据物探资料,沿该北西向的槽形盆地区内有隐伏的火山岩体分布。断陷盆地的边缘不仅控制着泥盆系、石炭系的铅锌矿及热液菱铁矿的分布,而且还控制着燕山期形成的北西向变形带的分布。
贵州西部北西向变形带(又称水城—紫云变形带):指展布在威宁、水城、六枝、镇宁等地,呈北西向延伸的大型变形带。该带长约250km,宽约20~50km,总体走向NE50°~SW50°。它由上古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组成的一系列倒转褶皱及逆冲断层构成,但在不同的地段其组合方式不同。
雷公山过渡性剪切带:指在台江、雷山、三都等地发育的地壳中深层次(10~15km)的脆韧性或韧脆性的强变形带,带内以剪切变形为主。据朱艾林等(1998)研究,该过渡性剪切带在宏观上表现为一系列呈NE30°~50°延伸,相互平行呈雁形排列的劈理密集带,并发育有剪切褶皱、剪切透镜体、拉伸线理、顺层掩卧褶皱、无根状褶皱、鞘褶皱等。根据有关测试资料的计算,该过渡性剪切带形成于加里东期,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
二、多样的地貌类型、高亢的地势环境
(一)多山的高原
贵州省内以高原山地为主,山脉众多,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中部苗岭横亘东西,东北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西部高耸乌蒙山。省内平均海拔在1100m左右,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贵州地势起伏比较大。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2166m。最低为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541m。晚近强烈构造隆升和自古近纪以来就受到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不仅岩溶地貌发育,地貌演变过程复杂,而且地貌区域分异明显,类型复杂多样,有高原、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坝子)和河流阶地等,根据地表的起伏和切割情况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东部山地丘陵区:范围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的地区,地势东高西低,除梵净山、雷公山外,海拔大都在800m以下。区域沟谷发育,河网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显著。
北部中山峡谷区:范围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800~1200m,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也有零星分布。
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范围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和镇宁、惠水以北地区。地势自西向东,自中部向南、北方向倾斜,海拔800~1000m。地貌类型以山原丘陵洼地和山原丘陵盆地为主,大部分地区起伏和缓,面积较大的坝子较多。
南部山地河谷区:范围包括苗岭中段以南的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1200~1500m,南部红水河一带海拔300~400m,地貌类型以中、低山河谷为主。
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范围包括普安以南,望谟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部海拔1500~2000m,南部南盘江、北盘江河谷地带海拔400m,西部海拔1400~1800m,东部海拔800m以下。地貌类型以山原丘陵为主。
西北部山原山地区:范围包括盘县、晴隆以北,黔西、织金以西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400~2400m,最高峰达2901m,是全省最高地区。除西北部和西部外,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地势起伏较大,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
(二)层状展布的地貌格局
层状地貌是新构造运动间歇性上升过程中,由外营力作用形成的呈层状分布的地貌类型,一般具多级性,如多级阶地、多级夷平面和多级洪积扇等。贵州地貌自燕山构造运动形成基本骨架以后,经历了长期的剥蚀夷平作用。在此基础上喜马拉雅运动自西向东大面积大幅度掀斜抬升,同时伴以断穹断块的隆升和某些断陷盆地的相对下降,在整个上升过程中又具有阶段性和间歇性的特征,因此在历经了大娄山期、山盆期、乌江期后呈现出明显的层状地貌和海拔自西向东逐级递减的特点。
(三)分异显著的高原—峡谷喀斯特地貌
高原峡谷的喀斯特地貌分异是贵州地貌的又一显著特征,分为发育过程和地貌组合完全不同的喀斯特高原和喀斯特峡谷两大单元。
高原区位于河流上游分水岭地带,高原面一般保存较好,谷宽流缓,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补给,地势平坦的区域是喀斯特地貌的滞后发育区,地面抬升和基面下降而造成的河流溯源侵蚀尚未波及,其地貌发育基本遵循着原先的准平原方向演化。以峰林、残丘、大型溶蚀盆地、岩溶湖、岩溶潭、水平溶洞以及常覆盖于地面厚十数米或数十米的红色残积型风化壳为特征,地表河宽浅,很少深切,两岸阶地广布,地下河分支多,埋藏浅,坡降小,一般没有深邃的落水洞和竖井,是地貌继承性发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