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旅游区划与旅游线路组织(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旅游区划与旅游线路组织

一、旅游地及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异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贵州初步形成了依托立体轴线(铁路、公路、民用航空、内河航运、邮电通信)优势和综合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经济资源等)优势,以贵阳市为一级中心综合增长极,以遵义、安顺、都匀、凯里、兴义等市为二级中心综合增长极,由贵阳市中心增长级逐步向西、东、南、北辐射并可延伸到邻省的4条综合产业经济带,旅游经济带与产业经济带结合运转的耦合度较高。

(一)西线旅游产业经济带

该经济带依托贵昆铁路、贵黄高等级公路,形成了以机械、冶金、电子、电力、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烟酒、中药、黄金、建材等为主的主体产业,由贵阳、红枫湖、安顺、龙宫、黄果树、织金洞、马岭河等旅游地和旅游城市构成,并延伸至云南路南石林、昆明等地。它以喀斯特峰丛、瀑布、溶洞和布依族、苗族、彝族风情为主要特色。该旅游经济带景点品位和级别较高,种类多,内容丰富,因而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旅游设施配套性相对较好,可接待各种不同层次的海内外旅游者,被誉为贵州“一级黄金旅游经济带”。

(二)南线产业经济带

依托黔桂铁路、贵新高等级公路,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卷烟、化肥、建材等为主的主体产业。旅游发展利用目前地球上仅存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和布依族、水族、瑶族文化,初步形成了由贵阳、都匀、三都、荔波并延伸至广西的旅游经济带。该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建设水平低,产业规模小,综合经济实力较弱。

(三)东线产业经济带

该经济带依托湘黔铁路、320国道、321国道,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卷烟、建材等为主体的主导产业。旅游发展以苗侗文化、苗岭风光为特色。旅游经济带由贵阳—凯里—黎平再延伸到广西三江、桂林,施秉—镇远—铜仁再延伸到湖南张家界,该产业经济带和旅游经济带产业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

(四)北线产业经济带

该经济带依托黔渝铁路、贵遵高等级公路、210国道公路,形成了以机械、电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冶金、电力、烟酒、中药等为主体的主导产业。旅游发展以革命历史文化、酒文化、碧水丹山为特色。旅游经济带由贵阳—息烽—遵义—仁怀—赤水再延伸至重庆。该产业经济带和旅游经济带旅游产业综合实力较强。

二、黔中历史文化与喀斯特生态旅游区

黔中历史文化与喀斯特生态旅游区包括贵阳和安顺,土地总面积为8034km2,占全省面积的4。56%,是黔中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和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的中心区域。

黔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融合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形成了“中国避暑之都”、“爽爽的贵阳”、“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等旅游品牌。

(一)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充分发挥贵阳集散中心和旅游服务功能,强化区域旅游战略合作,通过贵黄、贵遵、贵毕、贵新等高速公路整合区域优势,从交通、品牌、政策、营销等方面综合打造黔中旅游圈,突出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设。大力推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体化”、核心景区管理体制的“一体化”、旅游市场开发的“一体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形成区域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分工协调的大产业发展格局。其中,贵阳市以打造“爽爽的贵阳”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强化黔中区域和全省的战略合作,强化“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的内在支撑,将贵阳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基地、西南地区和贵州省旅游服务集散地、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地和国际旅游名城。依托气候资源,重点开发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建设功能齐备的特色餐饮街区、休闲购物街区和五星级酒店等,强化旅游母港、服务中心、会展中心消费中心的作用,加快贵安新区建设。

全面提升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将其作为全省旅游龙头,以安顺的国家级景区、景点为节点,以屯堡文化、夜郎文化、亚鲁王文化、穿洞文化为亮点,以安顺的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龙宫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格凸河综合开发建设、安顺屯堡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关岭国家地质公园、黄龙湖国际休闲度假带、穿洞文化园区建设等核心旅游产品项目作为重点项目的子项目来支撑,以黄鹤营景区开发、关岭花江大峡谷旅游扶贫试验区、黄龙湖、夜郎湖度假区、多彩贵州万象城等为重点项目支撑,构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培育贵阳为国际旅游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

推进贵阳城区内的黔灵公园、南郊公园、森林公园、花溪公园、石林公园、十二滩公园、长坡岭公园、白云公园、南湖公园、观山湖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逐步美化贵阳城市景观和环境,提高城市环境的舒适度,建设国际山水田园城市。

第一,发展国际绿色低碳城市。优化空间布局和改善人居环境,注重城市林带建设和绿地率提升,注重自然生态的改善,注重建筑风格的特色与品位,加快贵阳旧城改造和中心区绿化建设。以交通要道、高速公路、旅游公路沿线和旅游城镇、景区为重点,规划生态景观走廊,改造提升生态环境。重点强化景区节能减排工作和餐饮酒店节能减排工作,按照旅游行业节能减排要求加强和完善A级景区节能减排工作。以国际住宿业和餐饮业的绿色标准,推进餐饮酒店节能减排。

第二,建设国际运动健康城市。依托温泉、文化、森林、体育、高科技医疗设施等资源,加快发展传统中医医疗旅游、高科技医疗保健旅游、养老度假、避暑养生、温泉养生、森林养生、文化养生等产品,构建养老、养生、养心、养身、养颜的“五养新城”。依据国际大都市标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出一套以“低碳生活、绿色城市”为基本理念的城市管理标准。全面推行数字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积极发挥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的作用,增强城市管理服务的快速反应、快速处理能力。

第三,建设国际休闲城市。大力扶持与贵阳确立六大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性展会,建设由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休闲主题酒店、企业高级培训基地等组成的国际会议中心,完善会议配套服务,形成以会议旅游服务为重点的综合服务体系。依托贵阳山地城市与山城生态环境,实施旅游房地产带动战略,构建主题文化酒店、避暑酒店、温泉俱乐部、商务会馆、别墅会所、乡村文化主题客栈、青年旅舍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房地产体系,培育休闲文化街区、创意中心、汽车露营地等休闲地产。通过整治环境、营造景观、激活商业、注入旅游元素,将南明河打造成为具有贵阳特色的贵阳RBD、“贵阳会客厅”、现代贵阳的“都市半岛”和贵阳休闲之都地标,建设商务酒店服务区、国际演艺影视区、创意产业区、商务办公区、高档住宅区等几大功能板块,整体配建五星级服务的休闲会所、国际影视中心、演艺中心以及其他娱乐中心。

第四,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以夜郎文化、土司文化、阳明文化、屯堡文化、红色文化等魅力贵阳,发展乡村第二居所、休闲地产、自驾车营地等,提高旅游产业的生命力;以非物质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旅游吸引力,创新表现形式,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使其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以文化要素来提升旅游景点的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用文化要素来充实旅游业的娱乐、购物功能,延长产业链条,以多彩贵州城、贵阳数字动漫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花溪“高原明珠”生态文化旅游园区、修文阳明旅游文化产业园、清镇体育休闲运动度假基地、开阳南江喀斯特山地休闲度假基地、白云老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新型国民休闲基地、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养生与老龄度假基地、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山地户外活动基地、自驾车与自行车自助旅游基地等为核心,创建集旅游、文化、购物、娱乐、体育、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和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借助旅游市场平台,一方面,以高科技为手段,以“大数据”为依托,以“数字贵阳”、“数字贵阳旅游”建设为平台,充分利用“3S”技术的集成创新成果,整合旅游发展各要素,实现贵阳旅游的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营销以及旅游数字化体验,催生文化产业与服务新业态。另一方面,以全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大力开拓虚拟景区与虚拟旅游、影视剧等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影视基地、动漫基地、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创意生产基地。

三、黔西北民族文化与喀斯特生态旅游区

黔西北民族文化与喀斯特生态旅游区包括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地处乌蒙山区,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区内水系发达,水能资源丰富。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飞瀑流泉,山水相依,山雄、石美、崖险、水秀,形成了一批包括百里杜鹃、织金洞、九洞天、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玉舍森林公园、威宁草海等在内的高品位生态旅游资源。区内彝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和夜郎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可乐遗址、大屯土司庄园、奢香墓、盘县大洞等优质文化资源,原生性强。

黔西北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3℃,夏季最为凉爽宜人。赫章韭菜坪以“清凉指南”的形象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名列第五,在中国西部避暑名山中排名第一。毕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六盘水市具有“凉爽、舒适、滋润,紫外线辐射比同类城市小,空气清新适于旅游疗养”的特点,有“中国凉都”之称。

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黔西北以六盘水和毕节两市为依托,以彝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资源和避暑气候为主体,与乌蒙山、乌江源的旅游扶贫示范区相结合,形成与滇东北、川南旅游区联动发展的多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区。

(一)围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化扶贫

以乡村旅游产业化为龙头,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板块推进,围绕着百里杜鹃、织金洞、九洞天、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玉舍森林公园、威宁草海等大景区,特色旅游小城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配套建设乡村旅游产业支撑体系,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品牌鲜明,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和“大扶贫”格局带来的整体效应,推动全区产业化扶贫开发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争取旅游扶贫开发跨越式发展。

利用本区气候宜人,民族文化多样性强,农业特色产业突出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乡村观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养生、体验、运动等旅游产品,构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结合民族特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规划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特色农业旅游;结合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民俗民间文化等发展乡村旅游;结合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包括实施生态移民),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生态村,发展生态型乡村旅游;结合民族民间工艺和旅游商品开发,重点扶持贫困乡村发展特色旅游商品和农特产品,打造一批旅游商品专业村,发展体验与购物型乡村旅游。

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的联动,实施茶旅、果旅、牧旅、竹旅、药旅以及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等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公园、租赁农业、民间乡土工艺、民间美食等乡村主题旅游活动,以旅促农促工促文,以农业、工业、文化产业带旅,促进种植业、畜牧业、林业、食品加工业、文化产业等与旅游业联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全力开创乡村旅游扶贫新局面。

(二)培育毕节市和六盘水市为旅游增长极

毕节市以“洞天湖地、花海毕节”为旅游品牌,以百里杜鹃、织金洞、威宁草海为依托,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健康旅游和体育旅游,建设生态旅游产业聚集区,与六盘水等周边地区共同打造精品景区;以石门坎文化为依托,融合文化教育、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开展专项文化旅游、教育旅游和体育旅游;依托贵广高速铁路、内昆铁路,以七星关市为节点,开拓成渝、珠三角客源市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配套设施,提高可进入性;完善扶贫试验区扶持政策,予以扶贫试验区更多的税收、资金、土地方面的扶持,加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引领作用,实现旅游强市、旅游富民。

六盘水市以“中国凉都”为旅游品牌,以中国凉都国际休闲城和玉舍亚高原生态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突出夏日凉爽的气候优势,以发展健康疗养旅游,形成与其他主打消夏避暑城市的错位发展,重点开发山地户外运动旅游产品,打造中国山地旅游度假区新概念,积极发展会议旅游、三线工业旅游、节庆旅游,形成中国首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胜地,打造中国“最舒爽夏日城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