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业发展与规划(第1页)
第三节产业发展与规划
一、黔东南低山丘陵农林优势区
(一)经济区域
本区地处长江、珠江的分水岭,是长江、珠江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本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特点,严重影响了本区的交通及信息的传递。该区经济发展缓慢,全区除凯里和镇远外,其他均为贵州省贫困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区分为3个经济发展区域。
1。西南工商业生态经济区:凯里、麻江
该区属于山原地带,山地所占比例较小,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集中,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是全区目前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区。该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重点发展工业及旅游业。
2。西北农牧业生态经济区:岑巩、镇远、三穗、施秉、黄平
地形以山原和低中山丘陵为主,山地比例较小。林地、牧草地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好,宜发展畜牧业,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差,农村能源短缺,经济较为落后。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已初具规模。近年来,黄平的农林业、施秉的农牧业发展前景较好。该区应积极培植畜牧业成为区内的支柱产业,兼顾农林业发展。
3。东部农林业生态经济区:天柱、剑河、锦屏、台江、雷山、丹寨、榕江、黎平、从江
地形以中低山丘陵、河谷为主,山地比重较大,在70%以上。林地面积大,有八大林区(天柱、锦屏、台江、雷山、丹寨、榕江、黎平、从江),宜发展农林业。但本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隅,是铁路通过距离最短的区域,交通条件差。该区应积极发展林业,使其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利用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二)产业发展
本区主要以农牧业为基础,农牧业是本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本区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近年发展迅速。
1。第三产业发展快速,是本地区经济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本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GDP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成为本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通信、房地产、旅游发展相当迅速。其他大部分行业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本区第三产业门类基本齐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其中,非营业性服务业约占18。1%,比例最高。但是,本区第三产业发展层次比较低,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特别是信息及相关的产业,综合技术服务等发展比较落后,若不采取措施,将有可能成为影响全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2。发展便捷交通
3。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种植业比例逐渐下降
根据地区条件,本区逐步形成了粮食、烤烟、油菜、生猪、牛、羊等商品基地。种植业在农业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下降,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模式。特色农业成为本区农业中一个新崛起的角色。独特的山川和气候,赋予了本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天条件,本区能产出其他地方不能复制的农产品,如榕江的香猪、香羊,丹寨的硒米,麻江的红蒜等。传统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习惯及方法是本区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本区的特色农业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仍然存在问题。第一,农产品质量不高。主要是科技含量低,加工水平低,档次低,品质差,种类少。第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面积小,信息传递慢,缺乏规模较大,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带动作用的农产品销售专业市场。第三,产业化发展水平低,资金短缺。
4。工业发展较快,但经济效益低下
近年来,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总体增长比较稳定,但是,全区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变。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该区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现在本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投入不足;管理人才匮乏;大企业少,企业规模较小,市场应对能力弱;生产方式简单,经济增长慢;工业经济结构中高载能行业比例较高。
5。生态旅游
本区的高山、峡谷中,河流众多,森林覆盖率超过53。68%,是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向往的“洗肺”和“醒脑静心”的理想之地。除自然风光外,本区文化资源丰富,是原生态文化的宝库。2010年,文化产值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本区发展原生态文化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基础。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其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
(三)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
1。发展主导产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积极发展重点产业,依托特色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民族民间工艺开发,重点推动发展能源产业、造纸和竹木制品加工业、冶金工业、新型建材业、民族生物制药产业、特色食品工业、特色化工产业、民族商品和轻纺工业、装备制造业,实现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的整体融合,加速工业化进程。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加强工业集群和工业集聚建设。加强规划引领,促进产业园区科学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平台。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发展软环境。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且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基地,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强化工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保障。对接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切实完善与强化与工业战略相适应的政策保障体系,创新支持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2。加快城镇建设
2011年,本区城镇化水平为12。1%,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相比,仍然很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培育大中城市,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县城为支撑的城镇体系,是带动全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凯里—麻江同城化建设,打造贵州东部特色综合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此外,还应培育中等城市,建设次中心城市,如黎平、镇远、榕江、从江、天柱。
3。实施旅游强区战略,建设旅游文化大区
围绕建设“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大区”的战略目标,抓住旅游业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的机会,立足于特色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深入挖掘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从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推动旅游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使旅游文化产地发展成为带动全区发展的重要龙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
建设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观光农业和以原生态文化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以黎平为核心,推进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建设,大力开发侗族风情体验旅游产品。以剑河和黄平的温泉为重点,开发休闲疗养度假游。继续发展本区漂流度假,探索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农耕文化旅游和登山、攀岩、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以雷山、黎平、施秉、镇远、黄平、剑河等为重点,推进专业旅游城市、旅游城镇建设。开发具有民族原生态特色的旅游商品及专业市场,比如银饰、刺绣、丹寨古法造纸、岑巩思州石砚、三穗竹编、黄平泥哨等传统民族工艺旅游商品及具有本区民族特色的服装、箱包等大众消费品。加强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建设,在凯里、雷山、镇远、施秉、三穗、黎平等游客集中地,规划建设旅游商品城和专业市场。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以西江九寨为核心的环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区,以肇兴“一山八寨”为核心的“黎从榕”侗族文化旅游区,以黎平为中心的原生态侗族文化及都柳江木商文化旅游区。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三大保障体系。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积极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