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节 贵州省特色产业(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六节贵州省特色产业

一、能源工业

发展能源产业离不开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贵州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工业,特别是以水电开发、煤炭工业和火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一)贵州能源消费结构

随着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出现了连续增长的势头,其中煤炭由2000年的5146。3×104t增长到2010年的10908。1×104t;焦炭由238。86×104t增长到380。44×104t;但是相比于2006~2008年的焦炭消费量,出现了一定的下降;汽油由46。46×104t增长到143。36×104t,其他能源的消费从整体上看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近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质量保护,贵州承接了沿海的一些产业,自身产业结构也在升级,大量环保、低碳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能源强度将会出现小幅的下降,但是其下降幅度有限,并且短期内无法改变贵州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趋势。

表2。16贵州省各类型能源消费量104t

2000年至2010年,贵州省的煤炭消费量总体处于连续增长态势。结合图2-16和图2-17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贵州的能源消费组成中,煤炭的消费占大部分,从2000年到2010年的比重始终都接近了80%,不仅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而且远高于世界水平。这些数据表明贵州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待继续优化和改善。

图2-162000—2010年贵州省煤炭消费量

贵州省仅次于煤炭消费量的是焦炭和柴油,两者所占能源消费量的比例在10%以内。另外增长幅度较快的是汽油,年增长率为10。38%,这主要因为贵州这些年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大量的经济建设发展消耗了汽油,使其出现连续增长的态势。

综合来讲,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在全国相对落后,高水平产业集中在高能源消耗的行业,导致煤炭在贵州省的能源消耗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比例接近80%,高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同时,随着贵州省经济发展,汽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量日趋增长。

图2-172000—2010年贵州主要能源消费量(不含煤炭)

(二)贵州能源产业现状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多大河峡谷,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1584。37×108kW,可开发装机容量19487×106kW。目前,全省具备建设大型水电站条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乌江、北盘江、南盘江、清水江等几条大河流干流上,水电站分布较为集中,已建成的有乌江渡水电站、洪家渡水电站、索风营水电站、构皮滩水电站、光照水电站等12座大型水电站;具备建设中型水电站条件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乌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牛栏江横江水系、沅江水系、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水电站分布较为均匀;建成的小型水电站分布较广,全省各地均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与“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贵州水电发展迅猛,全省水电开发形成了以大型为主、中型为辅、小型补充的格局。

贵州是中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素有“江南煤海”之称。其煤炭保有储存量仅次于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位列全国第五。区域内88个市(县)有74个产煤,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除东部部分地区缺煤、少煤外,其他地区均有煤炭产出。大量的煤炭资源为贵州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贵州省原煤产量达到15954。02×104t,带动了贵州煤炭采掘业和洗选业的发展。年产煤炭中,调往外省的煤炭总量达到4993。21×104t,调出比重占全省当年产煤量的31。30%,有力地支援了南方各省的经济建设,贵州省是南部各省中唯一一个煤炭净调出省。在本省自留的煤炭中,有4913。10×104t直接用于火力发电,并通过“西电东送”输送到东部地区。

贵州在发展水能发电和火力发电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电力企业,带动了贵州电力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西电东送”工程实施后,首批开工的洪家渡水电站、纳雍火电厂等“四水四火”8个总装机容量538×106kW的电源建设项目,仅用了6年多时间就全部建成投产。第二批开工的鸭溪电厂、构皮滩水电站等“四水八火”12个电源建设项目,大部分机组也于2010年建成投产。“西电东送”工程实施以来,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已净增1900多兆千瓦,是工程实施前的4倍。大规模电力投资和建设,使能源工业成为贵州经济发展中独具特色的产业,成为贵州省支柱产业。

此外,贵州在新能源建设上也取得了诸多成绩。贵州全省风电开发建设装机规模约900×106kW。贵州煤层气资源总量和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巨大,在储量上分别为3。15×1012m3和10。5×1012m3,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另外,在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方面,已规划和在建多个项目,规划总投资超过了1000亿元,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势必会增强贵州能源工业实力,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二、有色金属开采、冶炼业

贵州省是全国十大有色金属产区之一,部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在全国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有色金属已成为贵州省重要的优势产业,是全省工业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目前,省内已发现和探明有铝、金、钛、汞、锑、铅、锌、锡、铜、钨、钒、钼、镁、镍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其中铝土矿资源储量5。13×108t;黄金地质储量238。55t,远景储量超过1000t;锌矿、锑矿、汞矿储量分别为144。9×104t、26。72×104t、3。04×104t,保有量均处于全国前列。

贵州省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为本省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业行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经过多年发展,贵州形成了以铝、钛、黄金三大有色金属产业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年产氧化铝220×104t,电解铝100×104t,年加工铝加工板材16×104t,并且发展形成了一批像中铝贵州分公司、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在行业内极具优势的企业;全省钛产业每年生产海绵钛2×104t,钛锭0。2×104t;贵州拥有一批大中型黄金矿山企业,2010年全省黄金产量超过10t,黄金产量排名居全国前十位。其他有色金属,如锌、锑等行业发展也取得较大进步,产品从单一化向系列化发展,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2012年,贵州省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产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是2005年的1。64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

全省有色金属矿产分布集中,规模大,质量好,伴生矿多,有利于相关产业的集聚和发展。通过建设一批重点项目,调整和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产业整合,促进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重点企业,提高铝、钛、金等产品深加工能力,加快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特别是铝、钛、黄金工业基地的建设,增强企业发展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有色金属工业在全省工业中的份额和贡献率。

三、装备制造业

20世纪中叶,为满足国防需要,国家决定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三线”建设,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大量军工企业及装备制造企业西迁,其中迁入贵州省的有光电工业、飞机制造业、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贵阳、安顺和遵义等地区。这些工厂和科研机构的迁入在客观上形成了贵州工业发展的“助推器”,为贵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提升,国防建设的需要逐渐降低,追求经济效益成为西迁企业的主要目标,一批三线企业陆续向附近的城市集中,形成产业聚集。迁入城市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多半进行了改制,由军工企业转为民用企业,这批企业逐渐发展为贵州省装备制造业主力,形成飞机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精密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铁路车辆及备件、新装备及零部件等系列。

图2-182005—2010年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1》

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贵州省工业强省政策的贯彻落实,贵州装备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产业结构明显改善。2005年以来,贵州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从188。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2。84亿元。近几年连续的高增长折射出贵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总体上在此期间比较平缓(9。1%~11。3%)。以2010年为例,贵州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为382。84亿元,仅次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947。31亿元)、采矿业(704。13亿元),位居第三。2012年,全省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企业52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5家,完成销售收入193。04亿元。

从行业结构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在贵州省装备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以2010年为例,比重分别为37。67%、19。71%、11。23%、11。06%,是贵州省装备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而其余三种装备制造业相对较弱。

图2-192010年贵州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布

贵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基地为基础,主要聚集在贵阳、遵义、安顺,基本形成为两大体系、五大产业集群。具体如下:一是机械工业体系,包含以特种专用具、磨料为代表的资源优势产业集群,以航空液压件、汽车优质零部件为代表的机械基础件产业集群和以传统优势机械主机产品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等三大产业集群;二是电子信息工业体系,包含以精密光学仪器、电工电器、专用设备为代表的特色机电一体化产品产业集群和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微硬盘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群两大产业集群。目前,拥有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4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即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阳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一个省级产业园,即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毕节汽车产业基地、六盘水矿山机械产业基地等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正在形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