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特征(第3页)
五、类型多样的山地土壤
(一)贫瘠的喀斯特山区土壤
贵州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受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由于母岩特性的制约,又发育了石灰土、紫色土等岩成土;受人为耕作的影响,又有熟化程度较高的耕作土。据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省共有15个土类,36个亚类,114个土属,417个土种。土壤受所处的地势、地貌、气候条件以及母岩特性的影响,其理化性质、生产特性差异明显。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各类非农占地的扩大,使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可用于农业、林业、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面积的83。7%(其中自然土占74。7%,其余为耕作土),全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小,土壤资源数量不足。土壤资源质量较差,耕作土壤退化。全省土层深厚,性能良好,养分丰富且生产力高的土壤仅占18。3%;土层浅薄,阻碍因素多且强度大,土壤肥力低,生产条件差的土壤占32。4%;处于中等状态的土壤占49。3%。受山高、坡陡、岩溶发育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加上人为毁林毁草、陡坡开垦、耕作粗放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土壤污染,全省约有四分之一的土壤出现土层浅化、砾石化、酸化、毒质化、稻田潜育化等退化现象。
(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贵州的土壤虽然类型复杂多样,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水平—垂直复合规律,地带性土壤由南向北大致分布着赤红壤、红壤、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等土壤类型。南部红水河及南北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赤红壤、红壤、燥红土。中部山原地区分布着黄壤。东部河谷丘陵地区分布着红壤和黄壤之间的过渡性土类黄红壤。西部高山地区分布着黄棕壤。省内各高大山体顶部发育有山地草甸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则明显表现出受出露地层的岩性控制,具有明显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石灰土在省内岩溶地区广泛分布;紫色土则主要分布在紫色砂页岩大面积出露的赤水、习水一带。
耕作土是自然土壤经人类耕作熟化后发育形成的土壤,其地理分布除具有相应的各类自然土分布规律外,还明显地反映出农业生产的生产水平和生产习惯等特点。其中,水稻土分布最广,贵州的东部及中部地区较集中,各地的大坝子都是水稻土的集中分布区。旱作土以贵州西部地区分布最多,中部、东部逐渐减少,主要分布在各地山地丘陵坡度较缓地段及坡麓、山间谷地等,部分河谷高阶地及缺水的岩溶坝子上也有分布。
(三)主要的土壤类型
据土壤普查统计,贵州省内面积在6。67×104hm2以上的土类有以下7种。
1。黄壤
黄壤是贵州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面积为7。384×106hm2,广泛分布在黔东、黔北和黔中海拔600~1400m和黔西北海拔900~1800m的山原山地。在垂直带谱上,黄壤下接红壤,上接黄棕壤。土壤呈酸性,心土层显黄色、浅黄色或暗黄色,质地黏重,宜于喜酸性的松、杉等林木生长。这种土壤经开垦后所形成的黄泥土、黄沙泥土等旱作土壤,适于玉米、油菜、烟草等作物的种植。
2。红壤
红壤在贵州主要分布在黔东海拔600m以下的地区以及黔南海拔800(东段)~900m(西段)以下的丘陵山地及河谷地带,面积为1。15×106hm2。典型红壤心土层呈红色、浅红色或黄红色,矿物风化较强,可溶性盐基大量淋失,盐基代换量和饱和度较低,呈酸性,有机质及全氮含量低于黄壤,常缺磷,宜于杉木、油桐、油茶、山苍子等生长。经开垦后形成的红泥土、红黄泥土等旱作土,适于种植油菜、甘薯、玉米、花生等作物。
3。黄棕壤
黄棕壤在贵州主要分布于黔西北海拔1800~2200m的高原山地,在黔北、黔中、黔东1400m以上的山地也有分布,其面积为7。87×105hm2。矿物淋溶分化作用较弱,盐基代换量高而饱和度低,呈微酸性至酸性,有机质积累较多,自然肥力较高,但土体一般比较浅薄,土质疏松,心土层显黄棕色或暗棕色,此类土宜于发展林业、牧业。经开垦后所形成的灰泡土等耕作土,宜种植马铃薯、玉米、黑麦、荞子等作物。
4。石灰土
石灰土在贵州主要分布在黔中、黔南等石灰岩地区,面积2。79×106hm2。土体中钙、镁等元素含量丰富,土壤呈中性至弱碱性及碱性,盐基交换量及饱和度均高,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结构良好,自然肥力较高。但土层多浅薄,宜于柏木、油桐、杜仲等林木生长。少数分布于谷地、盆地的石灰土土层较厚,适种性较广,宜于玉米、豆类、油菜等作物的生长。
5。紫色土
紫色土在贵州集中分布于黔北赤水、习水一带,其余地区零星分布,面积8。87×105hm2。富含各种矿物元素,尤以钾、磷含量较高,盐基代换量及饱和度也较高,土壤呈微碱性至弱酸性,土体疏松,通透性较好。经开垦后成为紫泥土、血泥土等耕作土,宜种性广,但是土体中有机氮较贫乏,土层深浅不一,抗侵蚀力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需进一步改良整治。
6。粗骨土
粗骨土在贵州以黔北、黔南低山和中山峡谷及黔西高原向黔中山原过渡地带的陡峻地段分布较多,面积9。55×105hm2。土体不厚,且含较多的松散母岩碎块,已开垦的粗骨土多为旱地。
7。水稻土
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和旱作土经水耕熟化而形成的耕作土,广泛分布于省内各地,面积为1。55×106hm2,其中92。8%分布在海拔1400m以下的地区,分布上限海拔可达2300m。酸碱度以中性居多,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养分的有效性较高。土壤供肥与水稻等作物的生理需要较为协调。
除了上述土壤类型外,贵州省内还有棕壤及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黏土、新积土8个土类,但面积小,分布零星。
六、郁郁葱葱的“宜林山国”
(一)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
贵州省内大部分地区在三叠纪印支运动后就隆升为陆地,从而为许多古老陆生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并使众多的植物获得了一个漫长物种演变的机会。漫长的地质年代和特殊的地势地形条件使贵州山区成为高纬度植物区系南移的避难所,同时又是低纬度植物区系北扩的栖息地。在贵州这种地形多变的区域内,多种植物区系的植物得以共存和繁衍,因此,常有“贵州森林茂密,无处不青山”的美誉。世界种子植物的15个植物区系成分中贵州就有13个成分。其中,以科统计属于热带、亚热带性质的植物成分占72。5%,温带性质成分占25。5%。根据最新研究,贵州种子植物有227科,1276属,4761种。其中裸子植物10科,30属,54种;被子植物217科,1246属,4707种。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在全国列第二位,其中香料植物有576种。贵州是中国天然香料植物大省。
图2-4贵州省植被区划图
(二)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贵州既有中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山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的次生落叶阔叶林,又分布有极为有限的珍贵落叶林。此外,还有受环境条件制约而发育的多种非地带性植被——沼泽草甸以及在岩溶地区广泛发育的岩溶植被。上述植被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多种植被类型在地理上相互重叠,使各地区的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三)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表现出明显的次生性
由于人为活动的长期影响,省内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多遭破坏,目前仅在少数边远地区残存。现在植被多为次生性植被,如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等,并在数量和分布范围上都占绝对的优势,表现出明显的次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