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两大主要经济中心遵义铜仁(第2页)
(四)遵义市行政区划及人口状况
遵义市辖3个区、7个县、2个民族自治县及新蒲新区,代管2个县级市。
市辖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县级市:赤水市、仁怀市;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新蒲新区是遵义市设立的经济管理区,汇川区与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为6127009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共减少了416851人(表7。1)。男性人口为3122871人;女性人口为3004138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96。城镇人口2145679人,乡村人口3981330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占88。55%。遵义市下属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相比贵州省的其他地方,遵义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少于贵州其他的地市。
表7。1遵义市各区(市、县)人口数据
续表
(五)经济和社会事业
遵义市2010年生产总值719。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5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0。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8。02亿元。
1。农村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2010年,完成粮食产量339。85×104t,油料产量23。88×104t,肉类总产量41。95×104t,竹林面积1×104hm2,种植商品蔬菜6。07×104hm2。新增“四在农家”创建点1279个,近百万群众受益。新建和改建黔北民居3×104户。完成农村公路2720km。完成58。8×104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104人。
2。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
2010年,工业增加值302。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4。46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50。51亿元,集体企业1。54亿元,股份制企业79。42亿元,私营企业41。65亿元。
3。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加快
“两基”顺利通过“国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持续发展。落实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各级各类学校3130所,专任教师近7万人,在校生144。8×104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近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4%。启动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计划,获得省级以上科技专项重点项目130余项,省级项目近百项。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3个。
4。和谐遵义呈现新面貌
2010年全市7万农民贫困人口脱贫。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9×104人。其中1。55×104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55名大学生实现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社会保险全面推进,养老、工伤等方面保险投入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46×104人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104名优抚对象生活待遇逐年提高,28。35×104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0。03×104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5。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6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6元,实际增长10。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7。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0。1%。
(六)“十三五”发展规划
以“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为主题,以守牢底线、走好新路、率先小康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确保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向现代化迈进。
第一,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大数据为链条,推动信息化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茶酒、大健康与新医药、文旅农旅一体、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形成发展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着力打造大数据、白酒、大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特色农产品加工“五大千亿级产业”。实施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计划,建设一批医药、健康养生示范园区、产业基地和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页岩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煤层气、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着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和新型建筑建材业。大力发展以茶叶、特色食品、健康水等为主的特色轻工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坚持以红色旅游为引领,大力发展避暑休闲、温泉度假、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新业态,加快工旅、城旅、农旅、商旅、文旅、智旅等融合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贸会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第二,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走产城景一体、铁公机联动、山水田融合、村社园统筹、文教卫配套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让绿色城镇山水相融。着力把南部新区打造成国家级高新区,形成中心城区三个国家级平台支撑、五大核心发展主战场新格局;推进仁怀、桐梓、湄潭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第三,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中部六县(区)大力发展以大数据端产品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制药为重点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创新转型的新材料产业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商贸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西部三县(市)加快白酒、能源化工、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四河四带”,积极申报建设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东部三县大力发展茶旅一体、休闲养生、现代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高端休闲度假养生体验区。北部三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发展山地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着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中药材、新药创制、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着力建设扶贫攻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产销集聚区、仡佬文化旅游体验区、渝黔开放合作创新区。
第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绿色遵义新家园。加快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赤水河、乌江、洛安江、芙蓉江等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实施石漠化、水土流失、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动以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循环园区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实施10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打造10个循环经济示范区,形成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第五,建设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成渝黔快铁,川黔铁路遵义城区段线路外迁工程,城市轨道交通1、2、3号线,开工建设攀昭黔、遵义至泸州铁路和开阳至遵义城际轨道交通线。加快贵遵复线、遵崇复线、绥正、南环、习正、余遵、务彭、遵仁、道武、湄潭至新舟机场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加快建成便捷高效的骨干公路路网,建成一批“多式零距离换乘”交通枢纽。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站场建设,实现村村通客运目标。
二、铜仁市
(一)位置以及地形地貌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素有“黔东门户”的美誉,东邻湖南,北接重庆,是大西南连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为E107°45′~109°30′,N27°07′~29°05′,全市面积18003平方千米。
铜仁市共辖2区、4县、4自治县、2开发区,即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玉屏自治县、松桃自治县、印江自治县、沿河自治县和大龙开发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碧江区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铜仁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及四川盆地的过渡斜坡地带,武陵山区腹地,平均海拔600m左右。武陵山脉纵贯中部,其主峰梵净山纵贯南北,将全市分为东西两大片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海拔多在800m以下,西部为黔北喀斯特山原东延部分,海拔800~1100m。喀斯特地貌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
(二)自然资源
1。山脉
武陵山脉纵贯铜仁中部,将全市分为东西两大片区。山脉主体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整条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为中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过渡带,乌江和沅江、澧水分水岭。主峰梵净山,在贵州省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