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主要产业发展概况(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主要产业发展概况

黔中地区是贵州省社会、经济、政治中的核心地区。本区开发历史较早,自然条件优越,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区成为贵州省现代工业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区域,工业产业结构较齐全,产值比重最大。近年来,本区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成为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最早,旅游设施最齐全的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本地区必将成为对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重要地区。

一、农业发展概况

1。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

黔中地区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边缘间有山原,地形较开阔,相对高差较小。区内交通便利,经济为全省最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是省内粮食、油菜、烤烟、茶叶的主要生产区。近年来,黔中地区利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方便,城镇人口多,消费市场广阔等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大力发展都市、生态、特色农业、地区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种植业方面。第一,油料作物种植业是黔中地区农业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油菜籽的特色优势极为显著,油菜籽生产基地县包括西秀、平坝、普定、清镇、修文、开阳、瓮安、福泉、贵定、息烽等地。第二,粮食作物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平坝、西秀、长顺北部、惠水、清镇南部、普定、龙里、贵定、福泉、瓮安、开阳、修文等为粮食主产区,其中平坝、惠水、长顺等地盛产优质大米。第三,集中发展菜、果、烟、花、药、茶等经济作物,基本形成蔬菜、花卉、水果、中药材、茶叶、蚕桑6大特色优势种植业。2009年,贵阳花卉苗木面积已达2。07×103hm2,水果基地面积达2。23×104hm2,中药材核心基地达1。53×103hm2,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值不断提高,“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二是在养殖业方面。在贵遵、贵黄等高等级公路沿线,在开阳、息烽、修文、乌当、花溪、清镇、平坝等地初步形成奶牛产业带、肉牛产业带,开阳、清镇、乌当、修文、花溪等地形成优质猪基地县,开阳、清镇、息烽、乌当、修文、花溪等地正在形成稻田生态渔业示范区;清镇、乌当形成了优质肉鸡生产基地,特色农业地区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为黔中地区发展肉制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给,而且牲畜品种优良,如白云、花溪、乌当、清镇、西秀、龙里等地的畜奶产品产业,在全省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地位。

三是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坚持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例如,贵阳市已发展龙头企业7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33家,市级龙头企业46家。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达67亿元、市场交易额35亿元,带动省内外农户40余万户。涌现出老干妈、三联、黔五福、好一多、五福坊等一批优秀本地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辣椒、乳制品、肉类、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企业。

四是贵阳通过多年生态农业建设,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示范村、精品示范村、示范乡(镇)。各示范村、乡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建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为黔中地区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2。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区域优势明显,主导品种突出,规模效益凸显,商品化程度较高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是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突出区域优势,合理布局,以区(市、县)为单位,做大做强“蔬、果、肉、蛋”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奶、茶、药、花、烟”等特色产业。力争把本区建成省内主要的粮食、油菜、烤烟、茶叶、水果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建成以蔬菜、猪、奶、肉牛、禽蛋、鱼为主的城郊农业和专业型蔬菜基地,以满足城市发展和进军南方市场的需要。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重点扶持“基地+加工”“基地+销售”型龙头企业,抓好产业聚集程度高、发展前景好的大型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速农业现代进程,使本区农业走在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前列。

四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新建、修缮、加固、改造农村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标准;加快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经济发展潜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营造大贵阳和大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遵、安顺、都匀经济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工业发展概况

1。工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因地势高寒、地形复杂、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等原因,农业生产水平极低,工业只有卷烟工业较为兴盛,除极少数手工作坊外,其他工业发展毫无基础。因此,社会经济发育程度极低,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已经形成相当大的差距。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采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对贵州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贵州成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当今黔中地区的贵阳、安顺、遵义、都匀和凯里等(另外还有六盘水)更是重中之重。“三线建设”为黔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等骨干企业和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加快了工业建设步伐。1981年,贵州确定以卷烟、名优酒为重点,大力发展纺织品、皮革、缝纫机、轻骑摩托车等工业产品。把贵阳、遵义、都匀、安顺等市列为开发新产品和优产品的重点城市,转变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建材等部门的服务方向,增加了消费品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和市场需要,着手国防科技工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几年的调整,黔中地区轻工业特别是消费品生产得到一定的加强,工业结构初步改善,工业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高度重视工业经济水平的提高,黔中地区依托本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批门类齐全、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重工业方面,2008年黔中地区的重工业增加值超过374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0。87%,成为全区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例如,贵阳、遵义、黔西、金沙、织金的煤化工业基地,织金、开阳、息烽、瓮安的矿产资源和已有的开磷集团、瓮福集团等龙头的磷及磷化工产业基地,贵阳、安顺、遵义的航空航天用铝及其他铝制品加工为主的有色工业基地均分布于黔中地区。都匀电厂、安顺电厂二期和黔西电厂、织金电厂、金沙电厂等为黔中地区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撑。

轻工业方面,以茅台集团为龙头的酿酒业,以贵州黄果树集团为龙头的烟草制品业和以贵州百灵集团为龙头的医药制造业构成了黔中经济区轻工业体系的三大支柱。除茅台集团位于黔北仁怀一带以外,其余产业均是黔中经济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为黔中经济区轻工业优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黔中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工业的进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黔中地区的工业发展仍比较落后,整体竞争实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黔中地区工业结构以重工业、资源型产业、高耗能产业较多,很多支撑全区经济的企业都是高投入、高耗能企业,如中铝贵州分公司一家平时就要消耗贵阳市三分之一的电量。高新技术和名牌产品企业较少。工业增长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外延式扩张阶段,增长的基础不够坚实。重点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产业链条短,企业之间行业关联度不高,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不明显。

(2)产业链短,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黔中地区的工业主要以电力、采矿、烟草、饮料制造(主要是白酒)等产业为主。2009年,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占20。77%,医药制造业占12。45%,电力占11。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10。80%。安顺电力和煤炭两个产业合计占66%以上。遵义饮料、电力、烟草、有色金属合计占75%以上。黔南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烟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4个行业合计占62%以上。毕节工业也以电力、煤炭和卷烟为主。这样的产业结构一方面存在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的产业关联较低、相互带动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不强。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黔中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尤其是新产品和出**货值总量过低,对工业增长贡献有限。例如,2008年贵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当年价格)52。11亿元,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为30。42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1%和3。51%,所占比重还分别比2000年低2。71和0。70个百分点。这说明新产品的开发力度较弱、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有限。

表4。42000—2008年贵阳市新产品和出**货情况

(4)大中型企业数量少,缺乏品牌带动效应

黔中地区的能源、矿产等资源丰富多样,资源加工型企业较多,但大中型企业明显偏少,经济发展缺乏强大的支撑力量。《中国省域竞争力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黔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排名全国第25位,品牌数量居全国第24位,驰名商标持有量居全国第25位,企业竞争力居全国第23位,工业竞争力居全国第26位。这说明了黔中地区工业整体竞争实力较弱。

(5)产业整合度不高,布局分散

当前,黔中地区的工业布局分散且产业结构趋同化程度高,致使黔中地区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以磷化工行业为例,矿山和高浓度磷复肥产能及其技术装备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虽然有瓮福集团、开磷集团等大型磷化工企业,但全区现有磷化工生产企业约100家,总体上产业仍呈现小而散、集中度低的特征。而且,大型磷化工企业虽呈竞争之势,却未结成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

3。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品牌带动战略

黔中地区工业发展加快、转型加速的关键在于抓龙头企业。不断强化名牌发展战略,一是加大政府对名牌战略的宣传、引导和扶持力度,努力提升区域品牌;二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保证名牌战略的实施;三是加快一批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一批行业名牌;四是引导企业积极创出名牌,建立和完善名牌服务体系;五是鼓励名牌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优做强。最终形成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协调联动的良性发展格局,以推进黔中地区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最终实现地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园区化发展战略

工业园区的建设,既是黔中地区实现工业化的主要依托,也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途径。工业发展园区化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促进相互关联的产业向园区集中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产业集聚,促进园区土地利用集约化、污染处理集约化以及工业生产集约化。同时,“飞地工业”的园区发展模式配合优惠政策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或承接产业转移,将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引入园区,并以现代化理念来进行园区管理,在园区内可以形成一股强大创新与协作的“产业空气”。这将会有助于提升园区工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工业附加值,增加园区的工业竞争力,对于振兴园区经济和实现地区工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区域联动战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