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资源特征(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图2-5贵州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

资料来源:《贵州省地图集》

(二)分布相对集中,组合条件好,易于开发

贵州矿产资源中尤其是煤、磷、锰、铝土矿、锑、汞、金、重晶石等主要矿产,产出地质条件优越,开发利用的外部环境良好,大多分布于交通方便的铁路沿线及水资源丰富的乌江干流附近,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特别是集中分布的少数地区,规模大,矿石质量较优,易选易炼。同时资源配套性较好,辅有较为充足的能源和水资源,这些都为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兴建大中型规模的骨干矿山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全省已探明储量的产地中,有13以上被开发。贵州矿业已成为全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多年来产值都占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优势矿产的开发利用,使贵州成为中国十大有色金属省区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和磷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以及亚洲最大的碳酸钡生产地。生产加工的各种矿产品成为多年来外贸出口的重要商品,创汇占全省总额的13。

(三)资源贫富不均,部分矿产短缺

尽管发现和探明了不少矿产资源,有较多资源丰富的优势矿产存在,但也存在贫富不均,部分矿产短缺的问题,仍难以保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其中,富铁和铜矿的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急需的石油,尽管有多处油苗显示,但仍未打出工业油田,而天然气虽已探明工业储量,却仅局限于北部一隅,储量少而无法满足实际需要;食盐、钾盐仍未突破,亦未找到可供开发的金刚石原生矿矿床;作为钢铁辅助原料的铬、铂等短缺;迄今未找到镍、钴、钛等的工业矿床;新型用途的一些非金属虽有找矿线索,但可供利用的产地亦尚待勘查。历来最具优势的汞矿,随着人们无节制地大量采掘,有的矿山资源已经枯竭,难以满足长期开发需要。此外,具有资源优势的锰、硫铁矿等,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硫铁矿含硫在25%以上的Ⅰ、Ⅱ级品矿石,不足全省总储量的5%;锰矿则以碳酸锰贫矿为主,占总储量的98%。

六、“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

(一)水能蕴藏量大,开发条件优越

贵州河网密度大,坡度陡,天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104kW,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104kW,占全国总量的4。4%。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算,每平方千米就有1069W,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排名居全国第3位。贵州水能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均、造价低、发力高、区位优。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赤水河上,这四江一河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蕴藏量和可开发容量占全省的80%。

(二)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种齐

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据2006年统计,全省煤炭保有储量达507。28×108t,居全国第5位,超过南方12省区的总和,素有“西南煤海”之称。在全省88个市(县、区、特区)中,有74个产煤。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炼焦用煤和无烟煤、褐煤、贫煤等非炼焦用煤,具有储量大、煤种全、埋藏浅、分布集中、含硫量低、组合条件好的特点。煤炭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和毕节,是良好的炼焦用煤、化工用煤和气化用煤基地。

(三)水煤结合,能源互补

水煤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组合优势明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贵州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水煤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优势,是将贵州建设成中国重要能源基地的良好基础。

贵州除煤炭、水能资源外,还有生物能、风能、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其他类型的能源。煤层气是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据初步计算,贵州全省煤层气资源总储量居全国前列。重点分布在六盘水、织纳、遵义三个煤田。页岩气则处于初步勘察阶段。

七、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

(一)得天独厚的避暑型气候

贵州气候从北至南跨越了温带和亚热带两大气候带,具体又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四个类型。南亚热带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的罗甸、望谟及北部的赤水等低热河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温暖湿润的气候,不仅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繁衍生长,更使贵州成为理想的休闲和避暑胜地。多样而舒适宜人的气候是贵州旅游资源的特色,贵州素有“金不换气候”的美誉,省会贵阳更有中国“第二春城”之称。总体来说,贵州旅游适宜期长,是我国度假和疗养的黄金地。

(二)独特多样的景观

贵州旅游风景区点多、质高、面广。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贵州山川秀丽。岩溶地貌是构成贵州特色旅游的基础,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叠置。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贵州的美丽与神奇,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使贵州成为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世界上,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占了10种,其数量、类型之多,全国罕见。

(三)悠久的历史文化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活动地区之一。早在几十万年前今贵州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现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具有代表性的有黔西观音洞、威宁鸡公山等。除此之外,从原始的部落遗存到民间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从各民族文化体系的传承到其他各支系之间的千差万别,从中原文化到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释、道、巫等诸多文化都包容并存互倡互生。在战国、秦汉时期,古夜郎文化已初成繁荣之象。

(四)多彩的民族风情

贵州省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回族、壮族、蒙古族、畲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18个世居民族,后来陆续迁入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共有49个民族成分。

各民族在贵州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堪称世界奇观,如镇远青龙洞、从江鼓楼、安顺府文庙、黄平飞云崖等。此外,各民族的服饰、礼仪、习俗及喜庆活动和传统的民族节日、民间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也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许多古老的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现象在贵州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并形成了若干文化孤岛,如屯堡文化。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组织确定的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十大胜地中,亚洲仅有的两个都在中国,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就是其中之一,被世界旅游组织原秘书长加利先生称赞为“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五)丰厚的红色革命文化

贵州曾经先后建立过遵义、黔东、毕节、滇桂黔边区等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物和丰富的长征文化。在今天贵州的红色旅游景点中,红军长征文化突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北至赤水,南到荔波,东至玉屏,西至赫章、盘县,形成了三线三区,使之成为全国除延安以外的第二大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基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