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自然特征(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峡谷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切割强烈,峡谷水急坡陡,主要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河流下切300~700m,地貌以峰丛洼地和峰丛峡谷为主,深度在百米以上的竖井,落水洞,层楼状溶洞(水平溶洞通道与垂直溶洞通道串联),大坡降的暗河、伏流、瀑布、跌水及“潮泉”时有出现。地下水埋藏深度在100m以上,岩溶地下水处于极不均一的状态,是地貌向深发育区。在峡谷区,由于地面的抬升和河流侵蚀基面的下降,河流最先从下游向中游、上游强烈下切和溯源侵蚀,逐渐向峡谷两侧扩张。所以,岩溶地下水也力图不断去适应下降的排泄基面,致使岩溶地貌表现出叠加发育和向深发育的规律性,形成峰林盆地—峰丛谷地—峰丛洼地的空间结构。

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一)冬暖夏凉,气温变化小,立体气候明显

贵州在全国的温度带划分中属于亚热带范围。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所以受纬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为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十分宜人。南部、北部和东部河谷地带为高温区,其中南部的红水河和南盘江、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是省内气温最高的地区。东南部的都柳江和北部的赤水河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东部的其他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5℃左右。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为低温区,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海拔2400m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其余广大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4℃~16℃。

贵州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3℃~6℃,其中南部册亨、望谟、荔波在8℃以上,罗甸最高平均气温达10。1℃;威宁、大方、开阳、万山等地的平均气温最低,为1。5℃~2℃。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多为22℃~26℃,为典型的夏凉地区,其中温度最高的是东北部乌江地区,北部赤水河河谷地带和南北盘江以及红水河流域地带,平均气温在28℃左右;温度最低的威宁一带低于18℃。其他大部分地区气温年变化幅度不过20℃左右。

贵州地表起伏较大,加上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地域差异显著。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显著,常被形容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图2-1贵州省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二)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

贵州距离南海较近,处于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降雨丰富,年降水量为850~1600mm,属于湿润地区。贵州的降水可分为三个多雨区和两个少雨带,多雨区的降雨量均在1300mm以上。第一个多雨区在苗岭西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晴隆,年降雨量达1588。2mm;第二个多雨区在苗岭东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丹寨,年降雨量达1505。8mm;第三个多雨区在东北部武陵山的东南坡,中心区的降雨量在1400mm以上。三个多雨区之间就是少雨带,贵州雨量最少的是威宁、赫章、毕节一带,年降水量在900mm左右,其中赫章最少,为854。1mm。

贵州常年雨水充沛,年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各地降雨量年变化较小,但一年中各时期变化较大,常出现一段时期干旱少雨,一段时期却大雨或暴雨连续不断的情况。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而来,6~7月雨量最大,此时正值高气温、多光照时期,水、热、光基本同步,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图2-2贵州省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图

(三)多阴天,少日照

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贵州形成了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气候。年日照时数为1050~1800h,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少三分之一左右,不及青藏高原的一半。在时空分布上,日照西部多,东部少,最少的为北部大娄山区。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每年9月中下旬,秋雨可连续下10~20d。大部分地区阴雨日数超过150d,年相对湿度超过70%。

(四)气象灾害多,危害大

贵州气候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气象灾害。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凝冻、冰雹以及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等。干旱是省内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夏旱突出,春旱次之。夏旱常发生在东北部、东部和北部,春旱主要发生在西部,北部也时有发生,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影响8月上旬至9月上旬水稻正常生长的是低温冷害,全省除地势低洼而封闭的河谷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此类危害。凝冻是冬季地面冻结影响交通运输、通信以及农牧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高海拔地区每年都会出现。冰雹是贵州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春夏之交,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历时短,但破坏性强。

四、水系发育,水量充沛

贵州降水丰富,沟壑纵横,河网密度较大。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河流有984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104km2以上的有7条。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和中部山地,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以苗岭为分水岭,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为11。57×104km2,占贵州总面积的65。7%,有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四大水系;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为6。04×104km2,占贵州总面积的34。3%,有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四大水系。贵州地下河流也较多,已探明的有1097条,较大的地下河系有23个。贵州河流的多年平均水量居全国第9位。

图2-3贵州省水系图

(一)牛栏江横江水系

该水系在贵州省内主要在威宁县,省内流域面积4888km2。牛栏江干流发源于云南省,在贵州省内长79km,流域面积2014km2,最终汇入金沙江。主要支流有哈喇河、玉龙小河。横江干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羊街镇,自南向北流经云南后汇入金沙江,贵州省内长120km,流域面积2874km2,主要支流为拖洛河。该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牛栏江含沙量稍大。

(二)乌江水系

该水系主要位于贵州东北部,下游部分在四川盆地边缘。乌江干流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盐仓镇的香炉山,贵州省内长889km,流域面积6。68×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7。9%,是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源流称三岔河,自西向东流经毕节、六盘水、安顺等市,在织金和黔西交界处与北来的六冲河汇合后称为乌江,自西向东流至思南县后转向北流,在重庆涪陵汇入长江。乌江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十分丰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90m3s,年来水量549×108m3,与黄河水量相当。乌江具有水力发电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先后建成乌江渡、东风、普定、洪家渡、引子渡、索风营、构皮滩等大中型水电站,并进行了乌江渡扩能,目前还在不断进行梯级开发。另外,乌江景色十分秀丽。有人说:乌江的山,有剑门之雄,三峡之壮;乌江的水,清澈透明,碧若琉璃;畅游乌江,有“船在画中行”的感觉。乌江流域涉及贵州40多个市、县,多为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乌江水系对贵州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赤水河綦江水系

该水系主要位于贵州省的北部,包括赤水河、桐梓河和綦江上源松坎河,贵州省内流域面积1。38×104km2,涉及毕节地区的七星关、大方、金沙和遵义市的红花岗、仁怀、赤水、习水、桐梓。赤水河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威信县雨河乡,干流进入贵州西部毕节市后成为川黔界河,流经金沙县、习水县、赤水市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贵州省内长299km(全长378km),流域面积1。14×104km2。主要支流有二道河、桐梓河、习水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75m3s,多年平均径流量55。3×108m3。赤水河地处滇、黔、川三省交界处,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的美誉。流域内有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国酒茅台酒、习酒、郎酒等中国名酒都产于该河流两岸。綦江上源松坎河在贵州从源头至赶水镇后称綦江,贵州省内长约80km,中下游流经重庆南部。

(四)沅江水系

(五)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源,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流经滇、黔、桂交界处的三江口后,成为黔、桂两省区的界河,至望谟县的蔗香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干流在贵州省内长263km,流域面积7651km2,流经兴义市、安龙、册亨、兴仁、普安、盘县,主要支流有黄泥河和马别河。流域内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5m3s,多年平均径流量52。1×108m3。已建成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52×104kW。

(六)北盘江水系

北盘江是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乡西南,自西向东经宣威,至都格进入贵州,再折向东南往茅口、盘江桥,至望谟县的蔗香与南盘江汇合,全长450km(贵州省内长352km),流域面积2。65×104km2(贵州省内2。10×104km2),流经威宁、水城、六枝、盘县、普安、晴隆、兴仁、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紫云、镇宁、关岭、普定、西秀。主要支流有拖长江、乌都河、麻沙河、大田河、可渡河、月亮河、打邦河、红辣河等。流域内水量十分丰富,水能及矿产资源也较丰富,环境优美。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84m3s,多年平均径流量121×108m3。现已建成响水水电站,装机容量10×104kW。流域内有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等自然景观。

(七)红水河水系

南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自西向东在黔、桂交界处流过106km后折向东南进入广西。贵州省内流域面积为1。60×104km2,涉及贵阳和望谟、罗甸、惠水、长顺、平塘、独山、都匀、紫云、安顺、贵定、平坝12个市(县)。主要支流有蒙江和六洞河。红水河流域有丰富的水量和水力资源。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3m3s,多年平均径流量89。1×108m3。贵州与广西已合作修建装机容量630×104kW的龙滩水电站。

(八)都柳江水系

都柳江是西江的第二大支流,干流发源于独山县的拉林乡,自西向东流经三都、榕江、从江等县,于从江县的八洛流入广西。贵州省内长330km,流域面积1。16×104km2,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333m3s,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05×108m3。其主要支流有寨蒿河、平江和双江。其开发以水力发电、航运、农田灌溉和防洪为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