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丰富的旅游资源(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贵州堪称民族节日之乡,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说。据粗略统计,每年的民族节日有近千个,可分为农事性、社交性和祭祀性三大类,其内容覆盖宗教、生产、社交、婚丧、欢娱等各个层面。节日期间举行的丰富多彩活动,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贵州各民族的信仰大多会通过一定的祭祀活动表现出来,如榕江县侗族的祭萨玛、黄平县哥蒙的“哈冲”、独山愿灯、都匀市布依族扫寨、石阡县仡佬族毛龙节、盘县地坪乡彝族毕摩祭祀文化等。一些民族不同程度上受到道教、佛教及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

贵州乡村是歌舞的海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传统歌舞,它们是各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中榕江侗族琵琶歌、黎平侗族大歌、洪州琵琶歌、贞丰布依铜鼓十二则、关岭盘江小调、镇宁铜鼓十二调等民间音乐;丹寨苗族格哈舞、锦鸡舞,麻江畲族粑槽舞,台江反排木鼓舞,荔波布依族“雯当姆”、瑶族打猎舞,松桃瓦窑四面花鼓,沿河莲花十八响,安龙苗族板凳舞,威宁彝族撮泰吉,纳雍苗族芦笙技巧舞“滚山珠”,赫章苗族大迁徙舞、彝族铃铛舞,仁怀采月亮等民间舞蹈;黎平侗戏,傩戏傩技,福泉阳戏,思南花灯,德江傩堂戏,石阡木偶戏,册亨布依戏,安顺地戏等戏曲更是贵州民族歌舞及戏剧遗产中的精品。

贵州的民族是崇尚体育竞技的民族,天柱“勾林”、天柱侗族月牙镗、黎平侗族摔跤是传统体育竞技活动的精品;德江土家舞龙等是贵州最有特色的民间杂技。有些民族还把体育竞技活动与歌舞结合起来,构建出奇特的歌舞类型,如黔西化屋苗寨的“芦笙拳舞”和“打鼓拳舞”等。

施秉苗族“刻道”、黄平苗族“古歌古词”神话、台江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是贵州重要的口头文学遗产。水书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是古代水族先民的古老文化典籍。2002年,水书被纳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贵州民间传统工艺种类繁多,从印染到刺绣,从藤编、竹编到漆器、木器,从石雕、陶器到银饰,从生活用品到生产器具,可谓包罗万象,大致可分为27类,分布遍及全省。各类传统工艺品因民族、地区、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制作工艺中,丹寨苗族蜡染,石桥古法造纸,剑河锡绣,雷山苗族服饰、银饰、芦笙工艺,思州石砚,罗甸布依族土布制作、轧染工艺,三都水族马尾绣,平塘牙舟陶器,贞丰小屯白棉造纸,贵阳乌当手工土纸制作,贵阳花溪苗族挑花,仁怀茅台酒传统酿造等制作工艺都是贵州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内容。

在贵州的旅游山水画卷中,不同民族村寨有自己的不同建筑形态和建筑文化,较为著名的村寨和建筑有雷山郎德上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安顺天龙屯堡、黎平肇兴侗寨、黎平堂安侗寨、从江岜沙苗寨、从江增冲侗族鼓楼、黎平地坪风雨桥等。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以喀斯特自然旅游资源景观为主,融入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约10。91×104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长期的地貌演化过程中受喀斯特空间水动力结构影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景观复杂多样,特色鲜明。贵州喀斯特旅游景观融山、峰、水、林、泉、洞、瀑、峡谷等自然美景和神秘、古朴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于一体,有“喀斯特王国”的美誉。在众多人文景观中,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以民族村寨、古镇等为载体,置身于青山绿水中,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与原始险秀的生态环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旅游区,使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色彩。

山地养育了贵州人民,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殊异的山乡风俗、奇异的建筑风格、独特的风味食品。贵州乡村之旅是触摸山的骨骼,体验山野生活,寻访山中历史,了解山地文化,感知山的灵性的奇妙之旅。

(二)古朴鲜活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开发深度文化体验旅游的灵魂

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古老文明消失殆尽,而贵州至今仍鲜活地保存着许多令人惊异的文化遗产,是一座巨大的文化生态博物馆。从渔猎、采集到畜牧、农耕等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各种信仰、习俗、音乐、歌舞、语言、文字、建筑、雕塑……都得以保存下来。例如,彝族的“撮泰吉”、土家族的“傩堂戏”和屯堡人的“地戏”、布依族的“八音坐唱”、侗族的侗戏在这里演艺;古老的造纸作坊和千年传承下来的酿酒工艺、制茶工艺以及挑花、刺绣、蜡染仍在这里完好地保存着、使用着。由于文化生态保存良好,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在这里联合建立了六枝梭嘎、贵阳镇山村、锦屏隆里、黎平堂安4个生态博物馆。

(三)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是贵州开发度假旅游的优势资源

贵州位于北纬24°38′~29°14′,省内年平均气温12℃~1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2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6℃,素有“金不换气候”的美誉。省会城市贵阳最热月(7月)气温远远地低于周边省市及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很强的夏季避暑、度假的气候优势,有中国“避暑之城”之称。

贵州是国内降水量较充沛的地区。因有70%的降雨集中在夜间,而白天多以多云天气为主,这减少了白天尘土的飞扬,使白天空气清新、凉爽,是一种宜于旅游活动的降雨特征。贵州省内各地年平均风速较小,风速超过2ms的地区不多,年平均风速也未超过3。2ms,游客在街头、景区漫步,轻风拂面,使人倍感凉爽舒适。

贵州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49%(2014),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建立了104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6个);78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25个,省级31个)。这些丰富多样且具有吸引力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拓展了贵州旅游的空间,丰富了贵州旅游的内涵。

(四)贵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聚集度高,地域分异较强

贵州旅游资源聚集度高,地域分异强,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6个区域的特色各不相同的区域旅游地。

西部旅游资源区以喀斯特风光和布依族文化为核心,以黄果树、龙宫、马岭河为龙头,包括天星桥景区、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关岭古生物地质公园、织金洞、万峰林、万峰湖、**峰、云山屯、天龙村、九溪村等,形成了以安顺—贵阳为中心的旅游资源集散地。

北部旅游资源区以红色文化和丹霞地貌为核心,以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茅台国酒城、赤水风景区为龙头,包括遵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赤水竹海、桫椤自然保护区、习水风景区、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余庆大乌江,以及沙滩文化、土司文化和红军长征战斗遗址、遗迹等。

东北部旅游资源区以梵净山、石阡温泉和铜仁九龙洞为核心,包括麻阳河、乌江山峡、佛顶山、万寿宫、红色文化地和少数民族村寨等,构成了以梵净山、九龙洞为龙头的旅游资源集聚区。

南部旅游资源区以漳江—茂兰和剑江—斗篷山为核心,包括江界河、洒金谷、猴子沟、杜鹃湖、掌布奇石以及水族、瑶族、布依族和苗族自然村寨,构成荔波喀斯特生态景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聚集区。

中部旅游资源区是由红枫湖、百花湖、花溪、息烽、修文等组成的都市休闲度假资源区。

总之,贵州是喀斯特环境下的多文化交汇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之地,是民族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保存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