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第2页)
4。景观多样性
贵州的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地貌景观、喀斯特水体景观和绿色喀斯特景观的多样性几个方面。
(1)地貌景观
贵州的地貌景观主要有以乌江,南、北盘江深切河谷沿岸等为代表的高原峰林、峰丛景观;以花江(北盘江下段)、马岭河(南盘江支流)、猫跳河(乌江支流)及六冲河(乌江上游)等为代表的峡谷、嶂谷景观;以绥阳双河洞、织金打鸡洞、黎平天生桥、荔波大七孔天生桥为代表的溶洞、天生桥、深洼地(漏斗)等景观。
(2)喀斯特水体景观
喀斯特水体景观主要是以兴义马岭河、施秉杉木河、荔波水春河和贵阳花溪河为代表的河流景观,具体包括以中外驰名的黄果树瀑布、马岭河峡谷瀑布群为代表的瀑布景观,以黔中高原面上的红枫湖(水库)、兴义马岭河下游的高峡平湖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水库)景观,以息烽、石阡、金沙、兴义、茂兰等地为主要代表的泉水景观,安顺龙宫、贵阳天河潭等为代表的地下河景观。
(3)绿色喀斯特景观
绿色喀斯特景观有以施秉云台山、贵阳香纸沟、麻江天星桥等为典型代表的峰丛山地森林景观,以龙里猴子沟以西的五里坪为代表的山岭草原景观和以威宁草海为代表的湖沼植被景观。
(二)贵州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环境类型多样,物种高度丰富
贵州地理类型复杂,地势高差显著,气候、土壤多样,使贵州的生物物种高度丰富。贵州有维管束植物310科,1760属,约8336余种(包括亚种、变种),其中蕨类植物54科,153属,916种(包括变种、变型及2杂交种);被子植物246科,1576属,7350种。贵州的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全省有脊椎动物1056余种,贵州是中国爬行类动物最多的省区之一,共有爬行类105种,在已报道的省区中,仅次于广西、云南,占全国总种数的28%;有兽类209种,仅次于云南、四川,占全国总种数的36%。
2。特有属、种较多
由于贵州自然条件复杂,自然历史悠久,加之地理位置偏南,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受北方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较少。因此,起源于大陆及华南台块的一些种类得以保存,其中有不少是中国特有植物。贵州具有相当丰富的特有属,在全国仅次于云南、四川。我国的4个特有科——杜仲科、钟萼木科、银杏科及从木兰科中分出的珙桐科贵州都有。贵州的特产植物有280余种,占贵州种子植物总数的5。6%。贵州是中国特有植物分布中心之一,共有中国特有属62个,占中国特有属的24%。贵州动植物特有种属中,尤为人们所注意的产于喀斯特地区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包括贵州苏铁、杜仲、三尖杉、黑叶猴、恒河猴、大鲵等。
3。区系起源古老
贵州在地史上自三叠纪末期脱离了海浸的历史,比较稳定地成为陆地,为高等陆生生物的发育、繁衍和进一步分化,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很多起源古老的植物得到了充分的发育。到了第四纪全球性冰川气候到来时,由于贵州所处的纬度较低,加之今贵州省的山地地貌特征,使冰川的发育形成典型的山岳冰川,仅在少数局部地区受到冰川的直接侵蚀。因而,一些起源古老的植物得以在较好的局部环境中幸存下来,繁衍至今,成为地球沧海桑田的活见证。例如,松杉类植物,世界现存7个科中,贵州省有6个科。喀斯特地区著名的贵州苏铁、罗汉松、三尖杉及动物中的大鲵等都是古老孑遗的物种。
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
十余个万亩大坝成为喀斯特地区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西部的喀斯特高原草地成为发展畜牧业的天然草场,广阔的喀斯特丘陵培育了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大小小的喀斯特山地成为经济林产品的重要基地。贵州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300余种,野生植物800余种。世界著名的优良牧草贵州均有野生种分布,饲用价值高的牧草不下200种。喀斯特地区主产的杜仲、乌桕、油桐、漆树、核桃、刺梨等经济林木和野生果品以及柏木、青冈、樟、梓、楸等用材树种,为贵州绿色工程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贵州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贵州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省份之一。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使贵州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和受威胁种。全省受威胁的种子植物共有89科,402种,约占全省种子植物总数的8。1%。其中喀斯特地区分布的共84科,342种,占全省受威胁种子植物种类的85%,足见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受威胁的严重程度。贵州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种子植物有70种(不包括兰科),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杉、珙桐、梵净山冷杉、贵州苏铁等14种。其中,银杉、贵州苏铁、珙桐等在喀斯特地区分布。贵州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3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白鹳、黑鹳、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其中黑叶猴的主要栖息地和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均属喀斯特地区。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的威胁。森林长期超量砍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等,导致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甚至丧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栖息地被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面积缩小、濒临灭绝的最重要原因。许多为保护濒危物种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被大面积的已开发地区所包围,成为“生态孤岛”。《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贵州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为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食物、药物、能源、生产原料等,而且改善了贵州的生态环境,对建立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旅游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要求我们必须立即开展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有效的保护行动和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不仅影响当代人,而且造福子孙后代,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二)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与途径
国际公认,21世纪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时期,而珍稀濒危物种应被纳入优先保护之列。保护的目标是通过不减少基因和物种多样性,不破坏重要的生境和生态系统的方式,尽快挽救和保护濒危的生物资源,以保证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
1。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我们必须善待地球、善待自然,不能以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为发展模式;不能以高消费、高享受为发展的目标和推动力;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强调后代人享有与当代人同等的发展机会。增强环境道德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共同维护地球家园,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理想。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全面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一个全球性协议,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公约涉及面很广,包括各国政府的承诺、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主权、应采取的措施、技术转让与生物安全监测与预警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加入和批准该公约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该公约后,编制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因此,我们要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2。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制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政策
为保护生物资源,贵州省先后制定了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的一系列规定。另外,贵州省还制订了《贵州21世纪议程》和《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使贵州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3。应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大力兴建保护区,做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工作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拯救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手段。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其最大作用是保护各种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各种有价值的自然遗迹。贵州喀斯特地区一些物种有些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且对生境有特殊要求,一旦迁离原生生境便无法存活或生长状况不佳,对此应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截至2009年年底,经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批准,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30处。
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实施易地保护的一种方式。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目前,贵州省建成有贵州省植物园、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树木园、龙里林场珍稀树种植物园、贵州省药用植物园、贵阳市林业绿化局植物园、黎平县东风林场植物园等近10个植物园;贵州省野生动物园、黔灵山动物园、遵义市动物园、贵州省野生动物急救中心等动物保护基地;贵州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优良农作物品种收集园、杉木优良品种收集圃、马尾松优良品种收集圃等基因保护基地。
三、贵州主要自然保护区建设
1。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为N27°49′50″~28°01′30″,E108°45′55″~108°48′30″。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属于温暖湿润的环境,是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地区之一,总面积41900hm2。1978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同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成员之一。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区内有铁杉林、水青冈林、黄杨林、珙桐林等44个不同的类型。特别是珍稀孑遗树种珙桐,除有大量零星分布外,还有13个分布成片的珙桐林,总面积超过80hm2,是当今世界珙桐最集中的野生分布区。另外,梵净山冷杉不仅是梵净山的特有树种,也是研究古生物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对象。梵净山区内植物种类20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区内有野生动物1004种和4个亚种。其中兽类69种,鸟类191种和4个亚种,两栖爬行类75种,鱼类48种,陆栖寡毛类21种,昆虫类6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黑熊、藏酋猴等29种。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仅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区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是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品”,是世界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