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人口与文化特征(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四节人口与文化特征

人口问题是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进入21世纪,贵州人口问题出现了较大的变化,2010年贵州总人口为3474。65×104人,虽然与2000年相比,人口总数略有下降,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贵州省是全国平坝面积最小,山地面积比例较大的一个省,耕地面积较小,加之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使得贵州省的人口密度居西部各省份之首,贵州省的人口发展现状仍然堪忧。

一、人口特征

随着贵州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国家一系列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贵州省人口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根据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贵州省人口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常住人口减少,自然增长率下降

2010年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474。65×104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减少了1。4%。与之前几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贵州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现象。

图2-7贵州省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变化图

贵州省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外出流动人口增多,本省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公安部门公布的户籍人口数据显示,贵州省2010年共有户籍人口4189×104人,比2000年增加512。37×104人,户籍人口增长显著。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贵州人口大量流出省外,导致省内常住人口大幅减少。2010年,贵州省外出省外人口规模达719×104人。与2000年“五普”相比,外出省外人口增加478×104人。第二,贵州省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2000—2005年,贵州全省人口出生率从20。59‰下降到14。59‰,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3。06‰下降到7。38‰,妇女总和生育率从2。19下降到1。83,连续4年低于更替水平,进入低生育水平行列。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0日,全省常住人口出生48。52×104人,出生率为13。96‰,死亡率为6。55‰,自然增长率为7。41‰。省内年增长人口数量远小于本省在省外外出人员年增长数量,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贵州常住人口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人口的负增长缓解了贵州紧张的人地关系,减轻了生态负担,但同时也给贵州劳动力供给方面带来许多影响:第一,减少了当地劳动力的供给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二,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务工加剧了当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增加了社会的抚养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凸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贵州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贵州省人口的年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向老龄化发展,近年来这一变化速度持续加快。据1990~2010年人口抽样和普查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0~14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2。62%下降到2010年的25。22%,15~64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由62。71%上升到66。2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4。61%上升到8。57%。按照国际上人口年龄类型判断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者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7%时,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被称为老年型人口。贵州省2005年老年系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了7%的限值,0~14岁人口比重为28。34%,低于30%,老少比为28。96%。这一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贵州人口开始向老龄化社会发展。

图2-81990—2010年贵州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

2000年贵州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97%。如果以增加2个百分点左右的时间来看,英国老龄人口从5%增长到7%用了80多年,瑞典用了40多年,日本用了50年的时间。我国完成这一过程约为18年的时间,而贵州仅用了3到10年时间,其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较快,未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2000年,贵州人口老年系数居全国第24位,2010年上升到第13位,突显了贵州老年比重陡然提高和老龄化发展速度超快的特征。

贵州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省情下呈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表现出了“未富先老”的特点。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贵州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一,典型的“未富先老”使政府在老年人口赡养、医疗保障、老年人口补贴等方面的支出加大,造成了当地财政支出与窘迫的财政收入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二,大量老年人口造成社会抚养负担过重,加大了劳动人口的经济负担,并占用大量劳动力和社会资源。第三,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人脱离生产**方式,转为消费**方式,不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影响经济发展。

(三)人口文化素质提高较大,但总体仍然偏低

2000~2010年,贵州的总人口由3524。75×104人减少到3474。37×104人,其中,全省所有接受小学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71。78%增加到2010年的82。09%,比2000年提高了10。31个百分点。2010年各种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小学到大学及以上依次为38。99%(小学)、30。24%(初中)、7。53%(高中)、3。27%(大专)、2。07%(大学)。总体来说,在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构成变化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成倍增加。这说明近10年来,伴随着贵州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企业、家庭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各地市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小学、普通中学、成人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日俱增,在校人数也不断增加。同时,各地市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方式也更加科学、合理、灵活多样,师资力量也有长足进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提高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使得人口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如表2。8所示,全省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13。86%下降到2010年的8。74%。显然,这一方面与国家大力投资发展教育,全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方面,地区间的差异仍然存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10年全国文盲人口比重为4。08%,贵州要高于全国4。66个百分点。从地区差异来看,贵州省9个地、州、市中,2010年与2000年相比文盲人口比重虽然均有所下降,但除贵阳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8个地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毕节地区、安顺市、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的文盲人口比重均在9%以上,高于全省平均8。74%的水平。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整个文盲人口城乡构成来分析,乡村和女性文盲人口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2010年乡村文盲人口占总文盲人口的比重在80%以上,女性文盲人口占总文盲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因此,要提高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必须加大对乡村和女性的扫盲力度。

表2。82000年、2010年贵州省各种学历人口构成及变化

图2-92000年、2010年贵州各地、州、市文盲率比较

贵州省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除文盲率指标外,还表现在各种文化程度者的比重方面。全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重,2000年为7。59%,2005年升至9。05%,2010年为12。87%,同期全国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重由2000年的14。42%升至2005年的16。72%,2010年达到22。4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充分说明近10年来贵州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虽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并没有消除,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虽然在三个年份中,贵州和全国小学文化程度者的比重均呈下降的态势,但贵州所占比重仍较大,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贵州分别为43。56%、40。59%和38。99%,全国平均分别为34。89%、31。16%和26。18%,差距呈不断扩大的态势。显然,近10年来贵州人口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及自身经济基础、政策差异、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人口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低学历人口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贵州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国际上常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口文化素质高低的衡量指标。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人均受教育年限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省区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文化程度为基础,可以分别计算出人均受教育年限,2010年贵州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4年,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西藏。

表2。9201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位次(不含港澳台)

分县域进一步考察,对比2000年、2010年的贵州人口受教育年限的空间分布可见,2000—2010年全省人口教育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特征如下。

人均受教育年限小于7年的县域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表现为小于6年的县域,由2000年的40个减少到2010年的3个,六七年间的县域由36个减少为27个。

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于7年的县域范围扩大,程度加深,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10年间该类县域由13个增至58个。贵阳市的云岩、南明两城区以及遵义市的红花岗区,200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8年,到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9年甚至是10年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受教育年限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表现为以7年为界,受教育年限高于7年的地区集中在贵州省北部和中部。其中,8年及以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黔中腹地。与之对应,受教育年限小于7年的地区集中在西部以及东南,如西部的贞丰、望谟、晴隆、纳雍、威宁、赫章以及东南部的从江、榕江、雷山等地区。10年内变化不大,多属于贵州省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也是贵州省今后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地区。

总之,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近年来,贵州人口文化素质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但由于受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绝大多数县域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应端正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教育,并给以必要的政策、资金和人力支持,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促进地区的联合,争取人口文化素质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四)总人口性别比稍高,新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失衡

人口性别比指以女性人口为100时男女人口数之比。对于一个社会的人口状况而言,性别比在其中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是人口的婚姻、家庭和生育状况的基本因素,与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包括劳动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也有直接的关系,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人口性别比变动趋势

从1990年以来贵州总人口性别比变动情况来看,贵州总人口性别比波动比较明显。1990年,总人口性别比为107。34,1995年下降为106。59,到2000年又陡然升高至110。78,2005年则又降低为106。14,2010年升高为106。89。总体来说,贵州人口性别比较高,基本在国际正常值上限105的基点附近变动。与全国相比,除2005年性别比略低于全国平均值外,其余各年人口性别比均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值得注意并应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