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7 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伊阙在洛阳城西南约40里处,传说大禹治水时劈开山峦、疏通水流而形成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石壁峭立的局势,望之若阙;

此水名为伊水,此地故而称伊阙。

伊水穿阙而出后,自西南向东北逶迤而行,在洛阳城东南面注入洛水。

花木兰、苏小小和薛令晖一行自洛水东行,自永桥过河,沿御道一路南行。

这条御道通过永桥与与洛水北岸的御道相连并直通宣阳门,与南至宣阳门、北至宫城阊阖门前御道、宽十四丈(约等于现在40-42米)的洛阳城南北向主干道-铜驼街相连,构成了整个洛阳城郭的南北中轴线;

并与城市东西中轴线:贯穿洛阳城西面主大门-西阳门和东面主大门-东阳门的御道,形成一个丁字形的城市骨架。

永桥两岸御道两侧,各耸立一座高二十丈的华表,华表之上立有一个凤凰展翅飞天的雕塑。

永桥南岸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市场-四通市,俗称永桥市。

这里是洛阳城郭外的水陆要冲,“水陆兼会,周、郑交衢”,四方商旅云集,大量来自西域的胡商与胡姬也在此开设商肆,四海八方的珍品奇货,都来到这里进行交易;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四通市南面直到伊水北岸的皇帝祭天用的国家祭坛-園丘的御道两侧的广大区域,分别建有四夷馆和四夷里。

御道东从北至南依次是:金陵馆→燕然馆→扶桑馆→崦嵫馆;

御道西从北至南依次是:归正里→归德里→慕化里→慕义里。

吴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

北夷来附者处燕然馆,三年已后,赐宅归德里。

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赐宅慕化里。

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

自葱岭已西,至於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甚至有塞外人客冬来夏回,以回避塞外冬季的寒冷和中原夏季的炎热。

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附化之民,万有馀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

(其时洛阳约有居民10万9千余户,可见聚居在洛水之南的四方来洛者几乎占了洛阳户数的十一分之一)

花木兰、苏小小和薛令晖穿过这片都市和園丘,过伊水,沿伊水东岸古道向伊阙行进。

这是一个芳菲落尽、绿叶成荫、风清气朗的日子。

郊外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三个人你追我赶,嘻笑打趣。

水岸边草木繁盛,田野里禾苗方茂,蝴蝶在野草花之间翩翩飞舞,新蝉始鸣,蛙声渐起,此情此景,让人如饮甘醪,浑身陶然舒畅。

花木兰不禁想起北方的十二年从军:野云万里、烽火连天、鲜血淋漓的长城争夺战;疾风冲塞、沙砾飘扬、马毛如猬、角弓难张的塞外撕杀;遥望千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的长途行军。

这只不过是几个月之前的事,花木兰一刹那间却恍然有隔世之感。

不知不觉间便来伊阙香山脚下。香山原叫东山,因位于伊水东面而得名,伊水西面则叫西山;

东山由于盛产香葛,故也被称作香山,自魏晋以来山上便建有寺庙,香火不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