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 辩证法与精神家园1(第2页)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决定人类不仅仅是生活于“自然世界”之中,而且是生活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之中。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同其他生物一样生存于“自然世界”;人作为超越自然的社会存在物,生活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人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物,既被历史文化所占有,又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展现新的可能性,因而生活于历史与个人相融合的“意义世界”。人的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是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多种方式为中介而构成的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多彩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神话的世界”、“宗教的世界”、“艺术的世界”、“伦理的世界”、“科学的世界”和“哲学的世界”。它们构成作为“意义世界”的人的精神家园。
在人的“意义世界”的精神家园中,语言是“文化的水库”。它保存着历史的文化积淀,并以这种历史的文化积淀去“占有”世世代代的个人,从而构成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视野”与“个人视野”之间的一种“视野融合”,也就是构成了人与历史、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在“语言”的社会性与“言语”的个体性的矛盾中,语言的系统性与言语的过程性、语言的齐一性与言语的多样性、语言的结构性与言语的事件性等诸多矛盾,实现了语言的意义的增生。这既构成了个体精神家园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又构成了文化积淀转化为实践智慧的目的性和灵活性。
“历史”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实现人的目的的过程。在“历史”过程中,人以自己的生活活动去实现自己的生活目的,把不会主动满足人的世界变成满足人的要求的世界,把不符合人的理想的现实变成人所要求的理想的现实,把“自然而然”的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的世界,从而把人生变成“有意义”的“生活”。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构成的人的精神家园,在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中,是一种构成生活、改变生活的实践智慧。它给予人以人生的信念和生活的目标,它给予人以价值的选择和审美的愉悦,它给予人以行为的根据和实践的动力。人的精神家园“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就是以实践的智慧丰富和发展人自身的过程。
三、“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人的精神家园“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中,“时间”构成精神家园的“空间”,需要层次的跃迁和人生境界的升华构成精神家园的内涵。这就是“自己超越自己”的人的精神家园。
“时间”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其重要内涵就在于“时间”是人的精神家园的“空间”。无论是作为人类的“大我”,还是作为个体的“小我”,人的“生存空间”总是有限的,然而,人为自己创造的“生活空间”即“意义世界”却是无限的。在人的“意义世界”中,人的眼睛所看到的大地是“苍茫”的大地,所看到的海洋是“浩瀚”的海洋,所看到的太阳是“绚丽”的“旭日”和“夕阳”,所看到的月亮是“皎洁”或“凄冷”的月光。人是寻求意义的存在,“意义”大于“存在”。人是为寻求意义而生活,为失落意义而焦虑。人的精神家园就是创造意义的家园。“时间”创造了人的“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从而构成了“自己超越自己”的人的精神家园。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代人都创造着新的意义世界,都体验着新的意义世界。正是并且只是在人的精神家园即意义世界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生的最大意义,莫过于幸福地生活。幸福是快乐的感觉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人的精神家园中,有一种不竭的动力,这就是“志”——志向的志、志气的志、立志的志。有“志”才有“人生的着落”,无“志”则是“人生的失落”;有“志”才有“精神的家园”,无“志”则是“存在的空虚”;有“志”才有“心灵的**”,无“志”则是“心灵的冷漠”。心灵的冷漠,感受不到世界的姹紫嫣红,体会不到情感的万种波澜,生活便失去了意义与价值,精神家园就会萎缩,因此,“心灵和身体一样,都需要锻炼”。正是并且只是在坚韧不拔地追求和实现生活的目标的过程中,人的精神家园才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生机盎然。
幸福,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总是离不开人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的幸福感也是多层次的。希腊哲人柏拉图曾把人的快乐感分为三个等级:爱财富,这是低级的快乐;爱荣誉,这是中级的快乐;爱智慧,这是高级的快乐。在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或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或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启发我们把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与人的精神家园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超越统一起来。
这种层次需要论,首先是向人们显示了人类自身的丰富性。人有高于其他动物的多种潜能,因而人能为自己创造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多彩的生活世界;人有高于其他动物的多种需要,因而人能为自己创造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多重的意义世界;人有高于其他动物的多种价值,因而人能为自己创造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多样的文化世界。
这种层次需要论,还在现代意义上表明了层次需要、层次规定、层次价值和层次规范的关系。每个层次的需要,都有它的特定的确定的内涵即规定,人的需要在这种层次规定性中得到具体的展现;每个层次的需要,都有它的相应的不可或缺的价值,人的需要在这种层次价值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每个层次的需要,都有它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规范,人的需要在这种层次规范中得到相应的实现。层次递进的需要及其规定性和规范性,为人的精神家园的自我超越展示了丰富的意义内涵。
各个层次的需要,对人的生活特别是人的生活质量来说,具有按照层次不断上升的价值。生理需要或生存需要,其价值是最低的;自我实现,则具有最高的价值。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层次性以及需要层次的复杂相关性,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生活价值的层次性以及实现生活价值的复杂性。人的精神家园“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也就是人的需要层次的跃迁过程。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人生境界的升华问题是照亮每个生命的“普照光”。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说中,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中国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他提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12]人是源于自然、遵循必然的存在,然而源于自然的人类却又是改变自然、追求自由的存在,因此人生便有了不同的“境界”:凭借自然本身而生存的“自然境界”、超越自然而专注个人的“功利境界”、超越个人而关怀他人的“道德境界”、超越自然而又融入自然的“天地境界”。这种人生境界的升华,既是人与人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的现实,需要“和谐”的人的精神家园。
人的精神家园需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又需要不断地“把持自我”,在“把持”中“超越”,在“超越”中“把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总是感受到种种的“疏离”:人与自然的疏离,“人工的世界”使人感到生活在“无根的世界”之中;人与历史的疏离,“现代化的世界”使人感到生活在“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之中;人与社会的疏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生存方式使人感到生活在“咫尺天涯”的“陌生人”之中;人与自我的疏离,“媒体的世界”使人感到生活在“滚滚红尘”和“自我失落”的“喧嚣的孤独”之中。“现代人的焦虑”是“精神家园失落”的焦虑,人的“现代化”的过程,需要精神家园的建设,需要人生境界的升华。
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然而,精神家园的“本体”并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一种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想,是一种源于历史而又重构历史的信念,是一种源于实践而又变革实践的智慧。人就是人所创造的“生活”,生活的精神家园就是创造“生活”的理想、信念和智慧,就是塑造“生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过程中,“自己构成自己”和“自己超越自己”的人的精神家园,为人的生活提供永不枯竭的“活的灵魂”。这就是辩证法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辩证法。
[1]原载《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4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德]黑格尔:《小逻辑》,8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德]黑格尔:《小逻辑》,4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德]黑格尔:《小逻辑》,92—9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0][德]黑格尔:《小逻辑》,3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美]杜布赞斯基:《遗传学与物种起源》,288、289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390—39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