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晨光熹微(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和力量。宋萤烦躁地抓了抓头发:“道理我都懂,可这也太憋屈了!”

“憋屈,也得忍着。”林安言看向江浔,“别忘了我们说过的话。”

江浔对上他沉静的目光,心中的烦躁奇异地平息了些。他想起昨天英语课上那紧密的十指相扣,想起沈老师刚才的肯定,重重点头:“嗯。我知道。”

短暂的午休在奶茶的甜香和朋友的支撑中很快过去。返回学校的路上,秋风卷着落叶吹过,带着凉意,但江浔却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

下午第一节是英语课。陈老师安排了一场小组辩论,主题是关于“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巧合的是,江浔和林安言被分在了同一组,而且是正方,需要阐述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

准备时间,他们和同组的另外两名同学凑在一起讨论。蒋棠溪作为反方,就坐在不远处的另一组,目光不时地瞟过来。

“我认为,科技手段,比如数字化和虚拟现实,能够更生动、更广泛地传播传统文化,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林安言冷静地陈述观点,英语流利。

同组的一个女生表示赞同,并补充了一些例子。江浔在脑海里搜索着词汇,努力组织语言,想要贡献自己的想法。他有些急切,反而表达得有些混乱。

林安言耐心地听着,没有打断,等他停下来,才用中文极快地低声提示了一句:“敦煌,数字复原。”

江浔眼睛一亮,立刻反应过来,接着用英语补充了敦煌壁画通过数字技术得以保护和传播的例子,虽然语法不算完美,但观点清晰了不少。

讨论间隙,他们的手在课桌下再次相遇。这一次,不再是紧张的试探,而是带着默契的安抚和鼓励。

江浔的手指勾住林安言的,轻轻晃了晃,像在说“谢谢”。林安言的手指微微蜷缩,回应了他的触碰。那温暖的、隐秘的连接,在唇枪舌剑的辩论准备中,成了他们彼此充电的源泉。

正式辩论时,林安言作为主辩,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将正方观点阐述得淋漓尽致。江浔在他之后发言,虽然不如他流畅,但也做到了言之有物,尤其是在提到敦煌数字技术时,陈老师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蒋棠溪在反方发言时,几次试图将话题引向“科技导致人情淡漠”的方向,并意有所指地强调“某些不合时宜的关系可能就是在虚拟世界中滋生的”,但都被林安言用严密的逻辑和得体的英语轻松化解。

这场辩论,仿佛成了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江浔看着身旁冷静应对、光芒内敛的林安言,心中的喜欢和自豪几乎要满溢出来。他的林安言,就是这样,无论在何种境地下,都能如此优秀,如此耀眼。

放学铃声终于响起,宣告了这平凡却又暗流涌动的一天的结束。

江浔慢吞吞地收拾着书包,蒋棠溪已经抱着书包站在他旁边,脸上带着无懈可击的笑容:“江浔,走吧?”

江浔没理她,目光看向旁边的林安言。林安言已经收拾好东西,站起身,对上他的目光,极轻地几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然后转身,独自走出了教室。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清瘦却挺拔。

江浔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口,这才抓起书包,面无表情地越过蒋棠溪,向外走去。楚晚赶紧跟上,嘴里还在说着:“江叔叔说今晚做了你爱吃的糖醋排骨……”

江浔充耳不闻,大步流星地走着。走出校门,他习惯性地看向那个熟悉的街角,林安言的身影早已不见。他低下头,看着自己被夕阳拉长的影子,混在无数灰色的身影中,平凡而普通。

但他知道,这一天,并不平凡。夏岚的含沙射影,蒋棠溪的步步紧逼,都像是不断拍打过来的冰冷浪花。可同时,沈老师偶然的肯定,辩论赛上默契的配合,奶茶店里朋友的支撑,还有……那一次次在课桌下短暂却坚定的牵手,都像是藏在海底的暖流,无声地支撑着他,给他继续前行的力量。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忍住现在就给林安言发信息的冲动。他抬起头,望向远处沉入暮色的城市轮廓,深深吸了一口气。

回到那个气氛凝滞的家,面对父母例行公事般的询问和蒋棠溪在一旁看似帮腔、实则煽风点火的言语,江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

他快速吃完饭,回到自己的房间,反锁了门。窗外,华灯初上,秋夜寒凉。他坐在书桌前,摊开物理试卷,台灯温暖的光晕照亮了桌面,也照亮了他眼中逐渐燃起的、名为斗志的火焰。

他拿起笔,开始演算。他知道,林安言此刻,一定也在某个灯火下,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相隔不远,或许也在看着同一片夜空。他们无法像普通情侣那样牵手漫步,互诉衷肠,但他们正在用另一种方式,朝着同一个方向,并肩前行。

这平凡的高三一天,就在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中,悄然落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