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之七(第1页)
鄭一之七
鄭,邑名,本在西都畿内咸林之地,宣王以封其弟友為采菜地。後為幽王司徒,而死於犬戎之難,是為桓公。其子武公掘一作滑,並音鶻突,定平王於東都,亦為司徒。又得虢、檜之地,鄭氏曰:「武公取虢、檜、鄢、蔽、補、丹、依、疇、歷、華十邑之地[1],右洛左濟,前華後河,食溱、洧焉。」乃徙其封而施舊號於新邑,是為新鄭。咸林,在今華州鄭縣。愚按:即今安西路華州鄭縣,隸陜西省。新鄭,即今之鄭州是也。愚按:即今汴梁路鄭州,隸河南省。其封域山川,詳見《檜風》。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叶古玩反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賦也。緇,黑色。緇衣,卿大夫居私朝之服也。孔氏曰:「緇衣,即《士冠禮》所云『玄冠朝服,緇帶素韠』是也。卿士朝於王,服皮弁,不服緇衣。退適私朝,服緇衣,以聽其所朝之政也。」宜,稱去聲。改,更平聲。適,之。館,舍。鄭氏曰:「卿士之館,如今之諸盧也。」孔氏曰:「《考工記》説王宫之制『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注:『外,路寢之表。九室,如今朝堂諸曹治事之處』。」粲,餐孫也。鄭氏曰:「設餐飲食之。」或曰:粲,粟之精鑿作者。漢有白粲之刑,給舂導之役是也。○舊説鄭桓公、武公相繼為周司徒,善於其職,周人愛之,故作是詩。言子之服緇衣也甚宜,敝,則我將為子更為之,且將適子之館,既還,而又授子之粲。言好之無已也。輔氏曰:「『緇衣之宜兮』,此美武公之德稱其服也。『敝,予又改為兮』,欲其服之常新也;『還,予授子之粲兮』,欲其粟之常繼也。既欲其服之常新,又欲其粟之常繼,發乎情,形於歌詠如此,則其好善之誠心,於是為至也。」程子曰:「好賢無已之意,當就『敝予』、『還予』二字上看。」范氏曰:「『適子之舘』,親之也。『授子之粲』,又授之以飲食也。既親之,又授以飲食,此好賢之至也。」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叶在早反兮。適子之舘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賦也。好,猶宜也。
緇衣之蓆叶祥籥反兮,敝,予又改作兮。適子之舘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賦也。蓆,大也。程子曰:「蓆有安舒之義。服稱其德,則安舒也。」
《緇衣》三章,章四句。
《記》曰:「好賢如《緇衣》。」又曰:「於《緇衣》見好賢之至。」呂東萊曰:「《孔叢子》曰:『於《緇衣》見好賢之至。』所謂賢,即謂武公父子也。」范氏曰:「桓公、武公上得於君,下得於民。君子好之,愈久而愈不厭。」
《序》:「美武公也。父子並為周司徒,善於其職,國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國善善之功焉。」
此未有據,今姑從之。
將七羊反仲子兮,無踰我里,無折之舌反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叶滿彼反。仲可懷叶胡威反,下同也,父母之言,亦可畏叶於非反也。
賦也。將,請也。仲子,男子之字也。我,女子自我也。里,二十五家所居也。杞,柳屬也[2],生水傍,樹如柳,葉粗而白,色理微赤。蓋里之地域溝樹也。○莆田鄭氏曰:「此**奔者之辭。」輔氏曰:「此雖為**奔之詩,然其心猶有所畏,未至于蕩然而無忌也,故列於鄭詩之首,以見其為風之始變也歟?」愚按:此女猶能知此畏憚,故其託詞如此,《鄭風》之中亦所罕見也。
將仲子兮,無踰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叶虚王反[3]。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賦也。墻,垣也。古者樹墻下以桑。
將仲子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叶徒沿反。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賦也。園者,圃之藩,其内可種木也。檀,皮青滑澤,材彊韌,可為車。
《將仲子》三章,章八句。胡庭芳曰:「三章皆有所畏,而不輕身以從其所懷,亦庶幾止乎禮義者也。」
《序》:「刺莊公也。不勝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諫而公弗聽,小不忍以致大亂焉。」
事見《春秋傳》。愚按:見隱公元年。然莆田鄭氏謂此實**奔之詩,無與於莊公、叔段之事,《序》蓋失之,而説者又從而巧為之説,以實其事,誤益甚矣。今從其説。
叔于田叶地因反,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賦也。叔,莊公弟共叔段也。事見《春秋》。隱公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左傳》曰:「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田,取禽也。孔氏曰:「以取禽於田,因名曰田。」巷,里塗也。孔氏曰:「里内之塗。」洵,信。美,好也。仁,愛人也。○段不義而得衆,國人愛之,故作此詩。言叔出而田,則所居之巷若無居人矣。非實無居人也,雖有而不如叔之美且仁,是以若無人耳。嚴氏曰:「叔段豈真美且仁哉[4]?其黨私之之言,猶河朔之人謂安、史為聖也[5]。」或疑此亦民間男女相悦之詞也。
叔于狩叶始九反,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叶許厚反。
賦也。冬獵曰狩。杜氏曰:「狩,圍守也。冬物畢成,獲則取之,無所擇也。」
叔適野叶上與反,巷無服馬叶滿補反。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賦也。適,之也。郊外曰野。服,乘也。
《叔于田》三章,章五句。彭氏曰:「某氏云:『玩味此詩,宛然如見叔段輕獧浮揚之意,如今之貴族輕薄子,閭里少年,朋徒追逐,而極口誇美之也。次篇放此。』」
《序》:「刺莊公也。叔處于京,繕甲治兵以出于田,國人説而歸之。」
國人之心貳於叔,而歌其田狩適野之事,初非以刺莊公,亦非説出于田而後歸之也。或曰:段以國君貴弟,受封大邑,有人民兵甲之衆,不得出居閭巷,下雜民伍。此詩恐亦民間男女相説之詞耳。
叔于田,乘乘下繩證反馬叶滿補反。執轡如組音祖,兩驂如舞。叔在藪素口反,叶素苦反,火烈具舉。襢音但裼素歷反暴虎,獻于公所。將七羊反叔無狃女九反,叶女古反,戒其傷女音汝。
賦也。叔,亦段也。車衡外兩馬曰驂。如舞,謂諧和中節。董氏曰:「五御之法有舞交衢者,即所謂如舞也。服馬制於衡,不得如舞,其如舞者,驂也。」饒氏曰:「如舞者節奏,謂御中節也。」皆言御之善也。愚按:善御其馬,是以轡則柔順如組,驂則諧和如舞也。藪,澤也。《釋文》曰:「《韓詩》云:『禽獸居之曰藪。』」火,焚而射也。曹氏曰:「《王制》云:『昆蟲未蟄,不以火田。』故《爾雅》謂火田為狩。惟冬田乃用火。若夫刈草以為防,驅禽而納諸防中,然後焚而射焉,則四時之田皆然也。」烈,熾盛貌。具,俱也。襢裼,肉袒也。孔氏曰:「李巡云:『襢裼,脱衣見體曰肉袒。』孫炎云:『襢,去裼衣。』」暴,空手搏也[6]。黄直卿曰:「暴,徒搏也,有慢侮欺陵之意。」公,莊公也。孔氏曰:「公與之俱田也。」狃,習也。國人戒之曰:請叔無習此事,恐其或傷女也。蓋叔多材好勇,而鄭人愛之如此。愚按:章首四句,所謂才也;次四句,所謂勇也;末二句,則國人愛之之詞也。
叔于田,乘乘黄。兩服上襄,兩驂鴈行户郎反。叔在藪,火烈具揚。叔善射忌音記,又良御叶魚駕反忌。抑磬苦定反控口貢反忌,抑縱送忌。
賦也。乘黄,四馬皆黄也。衡下夾轅兩馬曰服。襄,駕也。馬之上者為上駕,猶言上駟也[7]。鄭氏曰:「上駕,言馬之最良也。」鴈行者,驂少次服後,如鴈行也。揚,起也。忌、抑,皆語助辭。騁馬曰磬,止馬曰控。舍捨拔跋曰縱。覆簫蕭曰送[8]。孔氏曰:「能磬又能控,能縱又能送,是叔之善射御也。」《廣韻》注曰:「彇,弓弭。弭,弓末。」輔氏曰:「章末四句,美叔之才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