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卷第三(第4页)
[5]「髲」,四部叢刊三編本朱熹《詩集傳》卷三誤作「髪」。
[6]「薄慢」原作「符袁」,據朱熹《詩集傳》卷三改。
[7]「兔」,《毛詩正義》卷三之一作「菟」。
[8]「無」,蘇轍《詩集傳》卷三作「忘」。
[9]「妹」原作「沬」,據朱熹《詩集傳》卷三改。
[10]「狀」原作「伏」,據四庫本及朱熹《晦菴集》卷七十改。
[11]「我」原作「戒」,據四庫本及朱熹《晦菴集》卷七十改。「若」,朱熹《晦菴集》卷七十作「乃」。
[12]「況曲」原作「其所」,據四庫本及朱熹《晦菴集》卷七十改。
[13]「彼」下原有「者」字,據四庫本及朱熹《晦菴集》卷七十刪。
[14]「不」,原無,據四庫本及朱熹《晦菴集》卷七十補。又「之易」之「之」原作「亦」,亦據改。「心」,《晦菴集》卷七十作「我」。
[15]「責」下原無「之」字,「我」上原衍一「我」字,均據四庫本及朱熹《晦蓭集》卷七十改。
[16]「固」原作「因」,據朱熹《晦菴集》卷七十改。
[17]「混」原作「[imgalt=""sragesimage189-1。jpg"]」,明修本同,四庫本作「淆」,據朱熹《晦菴集》卷七十改。
[18]「文」,朱熹《晦菴集》卷七十作「義」。
[19]「嫌」原作「容」,據朱熹《晦菴集》卷七十改。
[20]「樂」,朱熹《晦菴集》卷七十作「部」。
[21]「不」,原無,據四庫本及朱熹《晦菴集》卷七十補。
[22]此句,朱熹《晦菴集》卷七十無。
[23]「父」,朱熹《晦菴集》卷七十作「生」。
[24]「嘆」,朱熹《晦菴集》卷七十作「笑」。
[25]「懸」,《毛詩正義》卷三之一作「[imgalt=""sragesimage192-1。jpg"]」。
[26]「眡」原作「視」,據四庫本及《周禮注疏》卷四十一改。
[27]「為規」以下兩句中之「景」字,《毛詩正義》卷三之一皆作「影」。
[28]「注云」以下諸句中兩「懸」字,《毛詩正義》卷三之一皆作「[imgalt=""sragesimage192-1。jpg"]」。
[30]「虚」,《毛詩正義》卷三之一作「墟」。
[31]此句,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五作「升彼虚矣以領畧其大勢」。
[32]「身」,《朱子語類》卷四十三作「自」。
[33]「說得人」原作「率得入」,據《朱子語類》卷四十三改。
[34]按,朱熹所引蓋出自《禮記·曲禮下》,《禮記》原文作「問國君之富,數地以對」。
[35]「言」,《程氏經說》卷三作「原」。
[36]「眡」原作「視」,據《毛詩正義》卷三之二及《周禮·春官》改。
[37]「親浚之都」,《程氏經說》卷三作「就浚之郊」。
[38]「病」原作「疾」,據朱熹《詩集傳》卷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