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彰往而察来(第2页)
[12]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0页。
[13]参见杨燕起等:《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14]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82~2783页。
[15]吴缜:《新唐书纠谬·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16]均见司马迁:《报任安书》,《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00、3319页。
[17]《诗经·大雅·文王》,《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5页。
[18]《诗经·大雅·**》,《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52页。
[19]《尚书·召诰》,王世舜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5页。
[20]《左传·僖公十六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9页。
[21]《左传·昭公十八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95页。
[22]《春秋榖梁传·庄公元年》,《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79页。
[2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19页。
[24]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5页。
[25]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24~2125页。
[26]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9页。
[27]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61页。
[28]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62~2063页。
[29]司马迁:《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90页。
[30]沈约:《宋书》卷二十七《符瑞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59页。沈约:《宋书》卷三十《五行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9页。
[31]萧子显:《南齐书》卷二《高帝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0页。
[32]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5页。
[33]以上均见刘知幾:《史通》卷三《书志》,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8~62页。
[34]刘知幾:《史通》卷十九《汉书五行志错误》,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98、506页。
[35]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十六《天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6页。
[36]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五《天论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7~69页。
[37]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一《答刘禹锡天论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03页。
[38]刘禹锡:《刘禹锡集》卷四十《重祭柳员外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02页。
[39]参见《楚辞》卷三《天问》,朱熹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9~50页;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十四《天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28页;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天问天对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3页。
[40]参见《楚辞》卷三《天问》,朱熹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6~67页;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十四《天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56~259页;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天问天对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64~69页。
[41]以上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四十四《非〈国语〉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48~777页。
[42]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二《汉书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