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第6页)
[178]黄遵宪:《日本国志》卷十五,《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6~177页。
[179]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二十一后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8~238页。
[180]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二十六后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1~272页。
[181]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二《学术志·汉学》后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1页。
[182]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二《学术志·西学》后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4页。
[183]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二《学术志》序,《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4页。
[184]本文原载唐先田主编《奋进中的思考——纪念安徽建省330周年暨省情再认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5]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后论》,《魏源全集》第3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485~486页。
[186]夏燮:《中西纪事》之《原叙》《次叙》,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1~2页。
[188]何秋涛:《朔方备乘·凡例》,咸丰八年(1858年)刻本。
[189]姚莹:《康輶纪行·自叙》,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页。
[190]姚莹:《康輶纪行》卷十六,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518~519页。
[191]姚莹:《东槎纪略》卷一,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556页。
[192]姚莹:《东槎纪略》卷四,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611页。
[193]姚莹:《康輶纪行》卷三,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89页。
[194]姚莹:《康輶纪行》卷九“《西藏赋》言疆域”条,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262页。
[195]姚莹:《康輶纪行》卷十二“外夷留心中国文字”条,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358页。
[196]姚莹:《康輶纪行》卷五“详考外域风土非资博雅”条,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32页。
[197]吴德旋:《东槎纪略序》,姚莹:《东槎纪略》卷首,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527页。
[198]夏燮:《中西纪事·目录后序》,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2页。
[199]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30~31页。
[200]夏燮:《中西纪事》卷三《互市档案》后论,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53~54页。
[201]夏燮:《中西纪事》卷四《漏卮本末》后论,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72页。
[202]夏燮:《中西纪事》卷十六《天津新议续议》,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214页。
[203]本文原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本文是应《江海学刊》杂志之约,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笔谈所撰写的一篇短论。
[204]参见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44页。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60页。
[205]参见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95页。
[206]参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36~6239页。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57~6264页。
[207]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边防九》,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297~5298页。
[208]刘知幾:《史通》卷二《二体》,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209]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3~374页。
[210]参见刘知幾:《史通》卷六《叙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3~167页。白寿彝:《史记新论》,北京:求实出版社,1981年,第86~91页。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二“史记于序事中寓论断”条,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429页。
[211]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