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第2页)
[30]《论语》第二《为政》,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22页。
[31]乾隆丁卯《御制重刻〈通典〉序》,《通典》卷末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513页。
[32]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经部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3页。
[3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页。
[34]本文原载黄爱平、王俊义编《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35]司马迁:《报任安书》,《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36]刘知幾:《史通》卷四《断限》,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37]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6页。
[38]司马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87~488页。
[39]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六《历书》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6页。
[40]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49页。
[41]以上所引均见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6~467页。
[42]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一《文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页。
[43]令狐德棻等:《周书》卷四十九《异域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896~899页。
[44]魏徵等:《隋书》卷八十四《北狄》,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79~1882页。
[45]魏徵等:《隋书》卷八十三《西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42页。
[46]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0页。
[47]李翰:《通典序》,《通典》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页。
[48]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礼典八》后议,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355页。
[49]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典一·边防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979页。
[50]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5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7页。
[5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太宗贞观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03~6104页。
[53]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9页。
[5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二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247页。
[55]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7页。
[56]脱脱等:《辽史》附录《修三史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4页。
[57]脱脱等:《辽史》附录《三史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7页。
[58]脱脱等:《辽史》卷六十三《世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49页。
[59]本文原载《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
[60]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4页。
[61]参见瞿林东:《略论春秋时期各族的融合》,载《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
[6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63]《通典》的九典之中,《兵典》不记兵制而叙用兵方略,被宋人称为是兵家之书。《边防典》不记制度而叙少数民族的历史,同《兵典》相类似,而又各有其旨,反映了作者的深意,即中唐用兵的重要和民族关系的重要。
[64]王尧、沈卫荣:《试论藏族的史学和藏文史籍》,载《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
[65]王尧、沈卫荣:《试论藏族的史学和藏文史籍》,载《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
[66]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2~623页。